这是我的系列文章中关于重新质押主题的第三篇,前两篇分别探讨了基础概念和金融应用。
最近我们看到这个领域涌现出不少新项目,比如Kelp DAO、Renzo和$RSTK等,它们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毫无疑问,”再质押”正在成为2024年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一片叫好声中,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再质押真的只有好处没有风险吗?
让我们先快速了解一下再质押的基本概念。以太坊的权益证明(PoS)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参与者通过质押ETH来确保网络安全。而再质押的创新之处在于,这些用于保护以太坊的质押资产,现在可以同时用于保护其他网络。
简单来说,再质押就像是一种可编程的质押方式,用户可以选择参与各种激励机制来保护其他基础设施。EigenLayer的再质押者通过提供经济担保(以质押ETH的形式),使得任何可验证的内容都可以受到保护。这为以太坊的模块化发展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信任基础,让各种AVS服务无需建立自己的验证器网络就能获得安全保障,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那么为什么有人愿意参与再质押呢?答案很简单:经济激励和额外收益。如果以太坊质押的年收益率在5%左右,再质押可能会带来更诱人的回报。不过这些额外收益也伴随着额外风险。当用户选择再质押时,他们实际上授权EigenLayer合约可以在他们保护的任何AVS出现问题时削减其质押资产。这意味着再质押者在原有风险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新的风险。
EigenLayer将再质押比作”去中心化的Airbnb”,让质押者可以自由选择参与不同网络来提高收益。但这种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它带来了几个明显的风险:质押ETH或LST的流动性受限、EigenLayer智能合约风险、特定协议的惩罚条件、流动性风险以及中心化风险等。
实际上,再质押就像是在已经存在风险的质押资产上叠加新的风险。以太坊社区的开发者们,包括Vitalik本人,都对再质押可能给以太坊共识机制带来的额外负担表示担忧。他们担心如果其他链出现安全问题,可能会反过来影响以太坊主网的安全性。
目前,许多再质押项目都将AVS的白名单流程交给DAO来决定。但作为再质押者,我们更希望能亲自审查并决定参与哪些AVS,以降低被恶意网络攻击的风险。虽然再质押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但Vitalik等人的担忧也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再质押对以太坊主网安全模型的影响。
有趣的是,不少机构投资者对再质押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可能通过托管人参与再质押来获取额外收益,同时规避直接参与其他服务带来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再质押为以太坊开辟了新的金融用例,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公司债券”——新网络希望通过获得L1级安全性来保护其资产,就像企业或国家通过金融系统发行债券一样。
目前市场对再质押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EigenLayer可能进行大规模空投的驱动。但空投之后会发生什么?也许更理性的风险收益分析会让部分资金流向其他领域。我个人认为,现在投入再质押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空投来的短期资金。
要降低再质押风险,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优化再质押参数(如TVL上限、惩罚金额、费用分配等)、确保资金在多个AVS间分散配置。更理想的情况是让用户在参与再质押时能够自主选择不同的风险等级,而不是完全依赖DAO的决策。这需要AVS和EigenLayer共同努力,制定完善的路线图来最小化风险。
总的来说,再质押确实为AVS提供了利用以太坊强大安全层的机会,降低了启动门槛;同时也让用户能够提高资本效率,获取更多质押奖励。但这个新兴领域还需要时间来成熟,特别是在EigenLayer与以太坊基金会合作解决安全性问题方面。再质押能否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