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之夏
当市场还在猜测牛市将从哪个赛道开启时——是社交、游戏,还是ZK技术?答案已经逐渐明朗,”铭文”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这一轮行情的引爆点。
然而,如何理解”铭文”却引发了诸多困惑。从开发者到投资者,从资深OG到新入场者,不同群体对铭文的认知差异显著。长期以来,我深受”铭文只是MEME币式拉盘的新资产发行方式”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直到拜读王峰老师(@wangfeng_0128)和jolestar(@jolestar)的深度分析,才真正把握了铭文的本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铭文作为区别于NFT和FT的第三种代币形式SFT的本质特性,并基于这一认知构建$ORDI的估值模型,同时剖析当前市场对铭文的常见误解。
SFT:代币形态的新范式
区块链世界对代币的认知长期被FT和NFT二分法所主导。同质化代币(FT)如ERC-20标准代币,因其可互换性成为价值交换的基础单元;非同质化代币(NFT)则以ERC-721为代表,通过唯一性为数字资产确权。而SFT(半同质化代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格局。
SFT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具可拆分性和独特性。以太坊生态中,Solv Finance团队提出的ERC-3525标准为SFT提供了技术规范。然而受限于熊市环境及主要服务于机构金融产品的特性,ERC-3525并未引发广泛关注。直到BRC-20协议在比特币链上意外实现了SFT的发行,这一新型资产形式才真正展现出爆发力。
比特币链上的资产发行演进
在智能合约平台兴起前,比特币链上资产发行已有多项尝试。染色币技术通过标记UTXO实现了早期FT发行;Counterparty协议则开创了比特币链上NFT的先河。这些技术突破为后来的Ordinals协议奠定了基础。
2023年初,Casey Rodarmor提出的Ordinals协议通过为每个聪(sat)编号并附加数据,实现了真正的全链上NFT。而Domo设计的BRC-20标准更进一步,通过在铭文中嵌入JSON格式的Token合约代码,巧妙地在非智能合约环境下实现了SFT发行。这种将NFT的可追溯性与FT的可拆分性相结合的创新,正是铭文热潮的技术内核。
铭文成功的内在逻辑
BRC-20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它创造性地在比特币链上实现了SFT这一新型资产形态;其次,公平发行机制打破了VC垄断的旧有模式;再者,ORDI作为首个SFT代币的MEME属性,恰好契合了市场对想象空间的渴求。更重要的是,SFT兼具FT和NFT的双重优势,使其能够无缝对接现有的交易基础设施。
从技术特性看,铭文版NFT实现了真正的全链上存储,这与以太坊NFT主要存储元数据地址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但真正引爆市场的转折点,是BRC-20将这种技术特性与SFT的金融属性相结合,同时承接了比特币生态长期积累的流动性溢出。
市场认知的误区与正解
面对铭文现象,市场存在诸多认知偏差。有人认为这只是新的代币分发方式,忽视了SFT作为新型资产类别的本质;有人简单将其等同于MEME炒作,忽略了技术创新的内核;更有人武断地将其视为技术倒退,没有区分智能合约与非智能合约公链的技术约束差异。
实际上,铭文热潮反映了区块链生态的多层次演进:既是比特币社区对创新可能性的探索,也是散户投资者对VC主导模式的反思,更是资产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进化。理解这一点,才能把握铭文赛道的真正价值。
未来展望
当前铭文生态已呈现出两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递归铭文通过模块化组合提升技术表现力,智能铭文则尝试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引入可编程性。这些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链上资产的理解边界,也为下一阶段的区块链应用创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正如互联网从简单网页发展到复杂应用经历了技术栈的层层演进,区块链资产形态的多样化也标志着行业正在走向成熟。在这个意义上,铭文之夏或许只是更宏大技术变革的开端。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