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的首席技术官最近发表了对模因币的尖锐批评,认为这类代币”对构建者毫无吸引力”,并指出”如果考虑外部因素,它们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位技术高管将模因币形容为”用一系列虚假承诺包装的赌场”,认为它们不仅”改变了公众、监管机构和企业家对加密货币的整体看法”,还在”技术层面缺乏真正的创新价值”。
与此同时,Chris Dixon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深刻揭示了美国证券法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他指出,优质项目往往陷入监管困境,而模因币却能畅通无阻地发展,原因在于它们不需要伪装成”投资者依赖管理团队努力”的项目。这番言论实际上暗示了其他加密货币项目中普遍存在的类似伪装现象——那些号称治理代币的项目,本质上也是依靠团队的管理运作。
本文的目的并非要为模因币或治理代币站台或贬低,而是希望倡导更加公平的代币发行机制。
治理代币:披着羊皮的模因币
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所有治理代币本质上都具有模因币的特性,其价值同样依赖于项目的叙事魅力。换句话说,治理代币就像是穿着正装的模因币。为什么这么说?
现实情况是,治理代币既不能提供收益分成(受证券法限制),作为社区决策工具也表现欠佳(持币集中、参与度低、DAO运作效率低下)——这些特点让治理代币与模因币的实质区别变得模糊。无论是Arbitrum的ARB还是Worldcoin的WLD,这些治理代币本质上都是依附于项目的模因币。
这并不意味着治理代币毫无价值。它们的存在确实凸显出现行法律体系需要更新的迫切性。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治理代币在很多情况下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模因币:
对于项目方而言,许多获得知名风投支持的治理代币在产品尚未成熟时就匆忙推出,导致严重的预期落差。这种做法直接损害了那些经过多年努力才获得市场认可的创始人的信誉。以Zeus Network为例,该项目的完全稀释估值(FDV)在产品发布前就达到10亿美元,而许多真正取得市场认可的创始人却难以企及这样的估值。
对于社区成员来说,大多数治理代币都由风投机构支持,以高估值发行,最终由散户投资者接盘。
深入研究ICP、XCH、Apecoin、DFINITY等代币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2017年的ICO模式甚至比如今风投支持的低流通量代币更为公平,因为当时大部分代币供应在发行时就已解锁。
以a16z为例,但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管理规模超过3亿美元的大型风投机构中。
EigenLayer的典型案例
作为本周期最受瞩目的以太坊协议之一,EigenLayer的分配结构颇具代表性。内部人士(包括风投和团队)持有55%的份额,而初始社区空投仅占5%。这种低流通量、高FDV的策略得到了持有29.5%股份的风投机构支持。如果说上个周期我们谴责的是FTX/Alameda,那么这个周期的做法也好不到哪去。
由EIGEN代币管理的EIGENDAO治理结构,实际上与传统的Web2治理委员会无异,因为内部人士控制着大部分供应(社区初始份额仅为5%)。更值得注意的是,EigenLayer的核心概念——质押(杠杆流动性挖矿)使其金融工程性质与模因币的庞氏特征如出一辙。
当内部人士控制超过半数供应量(本例中为55%)时,我们实际上扼杀了加密货币应有的财富再分配效应,通过低流通量、高FDV的发行模式让少数内部人士获得超额收益。如果这些内部人士真的相信项目价值,考虑到代币发行的天文数字估值,他们理应减少自身分配比例。
真正的变革力量在哪里?
面对资本形成过程的种种乱象——风投指责模因币,模因币爱好者反指风投导致行业陷入监管泥潭和声誉危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风投对代币经济的影响如此负面?
风投机构推高FDV有其结构性原因。假设一家大型风投基金投资400万美元获得20%股份,对应估值2000万美元;逻辑上,他们必须在代币生成事件(TGE)时将FDV推高到至少4亿美元,才能向有限合伙人(LPs)证明投资的合理性。在这种机制下,项目方被迫以尽可能高的FDV发行代币,以确保早期投资者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风投不断鼓励项目以更高估值融资。基金规模越大,他们就越倾向于给项目离谱的私募估值,构建强有力的叙事,最终以更高的公开估值发行,迫使散户在代币上市时接盘。
高FDV发行往往导致螺旋式下跌和市场关注度归零,Starkware就是典型案例。相比之下,低FDV发行能让散户从价值重估中获益,有助于社区建设和维持市场热度,Celestia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散户对代币解锁异常敏感。仅5月份,就有价值12.5亿美元的PYTH以及来自Avalanche、Aptos、Arbitrum等项目的数亿美元代币解锁。详细数据可参考代币解锁追踪平台。
模因币:金融体系失灵的表征
可以说,比特币作为最大、最古老的模因币,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物。负/零实际利率(利率减去通胀)迫使每个储蓄者转向投机性资产类别(如模因币)。零利率环境下,市场充斥着依靠廉价资本维持的僵尸企业。即使在标普500指数中,也有约5%的这类企业,随着利率上升,它们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本质上与模因币无异。更糟糕的是,这些企业由基金经理推销,散户持续不断地买入。
投机行为永远不会消失是有原因的。在这个周期,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模因币。
数据来源:通过Kana和Katana的FRED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虚无主义”概念近期引发广泛讨论。它反映了生活成本正在压垮大多数美国人,社会流动性日益降低,美国梦逐渐幻灭,房价收入比达到难以为继的水平。金融虚无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相同的驱动力——吸引那些对现有精英体制失望的普通人,表现为”这个体系不适合我,所以我要尝试完全不同的选择”(比如购买BODEN而非投票给拜登)。
模因币的基础设施测试价值
模因币不仅是绝佳的加密货币入门工具,更是测试基础设施的理想方式。与A16z的观点相反,我们认为模因币对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积极影响。如果没有模因币,像Solana这样的区块链就不会暴露出网络拥堵问题,各种网络/经济缺陷也无从发现。Solana上的模因币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所有DEX不仅处理了创纪录的交易量,甚至超越了以太坊上的竞争对手;货币市场整合模因币以增加总锁定价值(TVL);消费类应用集成模因币用于营销获客;验证者通过优先费和MEV赚取可观收益;DeFi因流动性增加和活动活跃而获得更广泛的网络效应。
Solana钱包Phantom月活跃设备达700万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因币的推动,这可能是当前加密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应用之一。
要实现真正的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交易,我们需要具备足够流动性的基础设施(顶级模因币的流动性仅次于L1代币和稳定币)、经过压力测试的DEX和更完善的DeFi生态。模因币并非干扰因素,它们只是分布式账本上的另一类资产。
模因币作为融资机制
模因币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资本协调工具。以Pump.fun为例,该平台促成了数百万个模因币的发行,创造了数十亿美元价值。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因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任何人都能用不到2美元的成本在2分钟内创建金融资产!
模因币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融资和上市策略。传统模式下,项目通常将15-20%份额分配给风投,开发产品后再发行代币,同时通过营销建立社区。但这种做法往往导致社区最终为风投接盘。
在模因币时代,人们可以先发行模因币(无需路线图,纯粹娱乐性质)快速建立社区。随后再开发应用程序/基础设施,逐步为模因币增加实用价值,避免做出虚假承诺。这种方法利用模因币社区的部落主义(如持有者偏见),确保社区成员高度参与。同时也能实现更公平的代币分配,避免风投惯用的低流通量高FDV拉高出货策略。
这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BONKBot是基于BONK模因币开发的Telegram机器人(日交易峰值达2.5亿美元),通过收取10%的交易费用于回购销毁BONK。仅通过手续费就已累计销毁价值约700万美元的BONK,实现经济利益与持有者一致。
Degen作为Farcaster生态系统中的模因币,允许用户通过DEGEN代币奖励优质内容创作者。该项目还在为degens构建L3链。类似地,上个周期最受欢迎的模因币之一ShibaToken目前正在开发L2解决方案。
这种趋势最终将导致模因币与治理代币的融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模因币都值得肯定。骗局确实普遍存在,但与风投的沉默收割相比,这些骗局至少是公开透明的。
未来展望
每个人都希望尽早参与下一个重大机遇,而模因币是散户能够领先机构布局的少数领域之一。由于风投私募交易的准入门槛限制,模因币为散户资本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切入点。虽然模因币确实将力量交还给社区,但也让加密货币市场更像赌场。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像a16z这样的风投机构应该开放投资机会,允许更多人参与早期投资。Echo等平台就非常适合这种模式。
对风投的建议:将交易放在Echo等平台上,让社区参与联合投资,见证项目初期社区凝聚力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与模因币的魔力颇为相似。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并非反对风投/私募资金。我们倡导的是更公平的分配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财务自主权。风投机构确实应该为早期承担风险获得回报。加密技术不仅是开放和无许可的,还应包括开放的早期融资,目前这方面与传统初创企业一样不透明。
核心观点总结
本文的核心洞见可归纳为三点:所有代币都具有模因属性;探索模因币作为融资和社区建设工具的价值;项目应该追求更公平的启动方式。现在是时候让早期融资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了。
延伸阅读
Chris Burniske的《原罪》(2021);《为什么千禧一代是最贫穷的一代》(2022);Travis Kling的《论金融虚无主义》(2024)。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