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历史上两起最大的交易所黑客攻击事件给这个行业蒙上了阴影,却也促使监管机构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早介入,为行业建立了明确的监管框架。不过,严格的监管政策和高额税率让日本在与新加坡、香港等邻近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Web3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销售低迷和国内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要实现行业复苏,日本亟需在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
前言
日本散户投资者素来对杠杆交易情有独钟,这主要源于国内股市表现平平且缺乏高回报投资渠道。这些被称为”渡边太太”的日本散户在外汇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特别是在波动的土耳其里拉/日元交易对上。当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在2010年代初期进入零售市场时,日本的日间交易者迅速拥抱了这一新兴资产类别。然而好景不长,投资者很快遭遇了国内市场的重重挑战,包括两起震惊全球的交易所黑客事件。这些事件加上日本在创业环境和投资吸引力方面的不足,使得日本在Web3领域的地位日渐式微。
本文将通过梳理日本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监管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日本市场的现状,并探讨国内加密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日本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史
日本的加密货币发展史与Mt. Gox和Coincheck这两起重大黑客攻击事件密不可分。这些事件促使日本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旨在保护投资者并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随着时间推移,日本的监管框架也在不断完善,以应对加密货币领域的新挑战和机遇。
Mt. Gox早期的发展历程
2009年,一个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物或团队推出了比特币这一革命性的加密货币。虽然创始人使用了日本化的假名,但在早期阶段,日本和其他地区一样,对这种新兴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很低。
2011至2013年间,总部位于东京的Mt.Gox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在其鼎盛时期处理了全球绝大多数的比特币交易。
图1:截至2013年底的全球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

Mt. Gox黑客攻击及其后续影响
2014年,Mt. Gox突然暂停交易并宣布破产,原因是安全漏洞导致约85万个比特币被盗,占当时比特币流通总量的近7%,价值约4.5亿美元。调查显示,管理不善和安全措施不足是造成这一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图2:在Mt. Gox停止提现三天后,比特币价格暴跌超过40%。

监管发展和早期监管
2015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发布了关于监管虚拟货币交易的建议,以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同年,日本政府开始起草相关立法,旨在保护消费者并确保金融稳定。
2016年,日本内阁和国会通过了《支付服务法》(PSA)和《金融工具与交易法》(FIEA)的修正案。这些修正案首次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认定为合法支付手段,并对加密货币交易所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金融服务厅(FSA)被指定为监管机构,重点监督交易所的注册要求、网络安全措施和反洗钱(AML)协议。
Coincheck 黑客攻击和加强监管
2017年4月,修订后的《支付服务法》正式生效,要求加密货币交易所在FSA注册并遵守AML和KYC规定。同年,比特币在日本迅速普及,连Bic Camera这样的大型电子产品零售商也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不过,国家税务局(NTA)将加密货币收入归类为”杂项收入”,使其成为应税收入。
2018年,日本加密货币市场再次遭受重创。Coincheck交易所遭到黑客攻击,损失了价值约5.3亿美元的NEM代币。这是加密货币历史上最大的盗窃案之一,促使FSA进一步收紧监管。同年,较小的交易所Zaif也遭遇黑客攻击,损失约6000万美元。作为应对,日本成立了虚拟货币交易协会(JVCEA)这一自律组织,并限制加密货币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比例至4倍。
图3:查看Coincheck黑客攻击相关的价格走势。

杠杆交易法规及其发展
2019年,日本内阁批准新规,将加密货币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比例进一步限制在2至4倍之间。修订后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法》和《支付服务法》也相继生效,加强了对交易所和证券型代币发行(STO)的监管。
2020年,FSA将保证金交易的最大杠杆比例降至2倍,并实施了更严格的用户保护措施。2021年,日本继续完善监管框架,FSA设立了新的监管机构专门监督加密货币交易所,并要求JVCEA实施”加密旅行规则”。
最近的发展
2022年,日本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取得多项进展。FSA要求交易所加强数字资产托管的风险管理,JVCEA将旅行规则纳入自律规范。税务方面也有突破,免除了代币发行人对未实现收益的公司税。同时,日本开始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能性,并立法监管稳定币。
2023年,FSA将监管重点转向DeFi和NFT等新兴领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将Web3视为”新型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2024年,日本计划简化数字货币上市流程,并可能允许风险投资公司直接持有数字资产。
日本为采用 Web3 所做的努力
日本在Web3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源于严格的监管限制和高额税收。本地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代币选择有限,且无法提供稳定币流动性。加密货币收益被视为杂项收入,最高税率可达55%,这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图4:本地CEX的产品有限。

日本日元的交易量曾经在全球法币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最高时占比超过60%,但这种优势在疫情期间逐渐减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交易量调整至2021年11月的历史高点,本周期内日元交易量的复苏势头实际上强于美元。
在机构层面,日本拥有丰富的内容知识产权资源,世嘉、讲谈社等公司使其成为NFT和游戏项目的理想选择。然而,这些优势尚未转化为实际成果。文化方面的障碍也不容忽视,包括英语普及率低、创业精神不足、大公司稳定职位仍被视为就业首选等问题,都与加密货币”快速行动”的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加密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i) CEX
日本中心化交易所在产品供应方面难以与国际同行竞争,高额资本利得税也降低了加密货币交易的吸引力。这些挑战直接反映在交易量上,29家FSA注册的交易所中,BitFlyer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其交易量与币安等国际交易所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图10:日本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份额。

ii) 投资集团:
SBI Digital是东京金融服务集团SBI控股(TYO: 8473)的子公司,成立于1999年。该公司通过合并子公司B2C2提供传统金融和加密服务,包括托管解决方案和做市服务。
iii) 协议/项目
Astar Network是基于波卡生态系统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加密项目之一,由区块链领域知名人物渡边聪创立。虽然总部设在新加坡,但Astar在日本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该国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和投资。不过,该平台上的活动仍处于早期阶段。
图13:Astar的TVL与其他大型区块链的TVL对比。

结论
尽管日本在零售采纳方面曾经领先,但由于交易所黑客事件后的严格监管、高税收、有限的代币选择以及文化障碍等因素,日本在Web3领域已明显落后于其他亚洲国家。虽然岸田政府展现出前瞻性态度,但改革进展缓慢。本地交易所的现状反映了这一困境,目前尚无明显迹象表明日本能在短期内扭转局面。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