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推特上的末日论调近来愈发喧嚣。价格波动牵动着市场情绪,人们开始对这个行业及其应用前景产生疑虑,这种反应其实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焦虑,冷静审视,会发现许多恐慌其实毫无根据——关键在于看清我们已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时间沉淀,加密货币的发展也不例外。
关于”加密货币没有实际用途”的迷思
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其实无处不在,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多人期待这个新兴行业能按照他们预设的轨迹发展,或是与其他成熟行业的演进路径完全吻合。但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节奏,特别是当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从零开始时。身处行业内部,我们容易对进展速度感到不满,但实际情况远比表面看到的乐观。接下来让我们客观审视加密货币的真实发展状况。
加密货币已找到市场契合点
宏观数据显示,超过66%的加密货币用户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中低收入国家持续展现出强劲需求。截至2024年3月,印度、中国、巴西和越南在加密货币采用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虽然美国也位居前列,但美国人更多将加密货币视为投资选择,而非生活必需品。在发展中国家,加密货币已成为抵御经济动荡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规避本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以拉丁美洲为例,许多人领到工资后会立即兑换成USDT或USDC,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日常消费都在使用稳定币。TRON网络上的USDT尤其活跃,流通量约600亿美元,拥有近4400万独立持有地址。可以说,全球范围内的美元稳定币应用已成为加密货币最成功的应用场景。
“如果人们只看到猴子图片,那不是加密货币的错。”——斯科特·亚历山大《为什么我对加密货币并没有无限的敌意》
加密货币的竞争优势
在某些场景中,加密货币本身就是产品;而在更多应用生态里,它则扮演着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角色。全球最大预测市场Polymarket就是典型例证,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密基础设施的支持。Polymarket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全球可访问性避免了流动性碎片化;加密支付消除了传统博彩网站的退款风险,使其能够实现零手续费运营;去中心化特性则完美解决了跨境运营中的监管协调难题。正如行业观察者指出的,这些优势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则较为隐蔽。
Polymarket代表了加密货币如何解锁传统体系难以实现的创新应用。这个平台不仅比传统媒体更快捕捉市场动向,更开创了一种融合社交互动、信息验证和经济激励的新型媒体形态。Vitalik Buterin就曾高度评价其突破性价值。
这些看似微小的突破正在累积,逐步推动加密货币走向主流。Polymarket多次在传统媒体之前发布重要新闻的事实就是明证。
值得一提的是,Polymarket团队坚守愿景近五年,即使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出140万美元罚单的至暗时刻也未曾放弃。正如行业观察者Psycho所言,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瞬间,却忽略了背后的长期坚持。
另一个突破加密货币圈层的案例是Pudgy Penguins,其周边产品已进驻全美塔吉特、沃尔玛等主流零售渠道,销量突破百万件。与多数项目先搭建技术再寻求用户的路径不同,Pudgy Penguins先建立实体产品线,再逐步引入区块链元素。每个实体玩具都附带可在Pudgy World游戏中兑换的二维码,这种温和的加密货币启蒙方式大大提升了用户留存率和探索意愿。
缩小应用差距
Bridge为消费级应用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其稳定币API解决方案简化了企业端的法币与加密货币转换流程。通过模块化设计,Bridge帮助企业规避了复杂的KYC和合规问题,赢得了众多知名客户。正如其研究报告所述,快速合规的稳定币转换一直是行业痛点,Bridge的创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钱包体验革新
加密货币入门门槛高的痛点正在被Dynamic、Privy等钱包解决方案提供商破解。这些嵌入式钱包方案允许用户无需下载独立应用或管理助记词即可体验链上服务,大幅降低了新用户的学习成本。Coinbase WaaS等服务的出现,标志着钱包体验正朝着更友好、更无缝的方向发展。
接纳创新的阵痛
我们必须承认,加密货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这丝毫不减损已取得的成就。如果认同金融体系应该更高效、普惠、低成本,那么加密货币无疑是实现这一愿景的终极方案。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颠覆性技术都会经历质疑期。印刷术问世时,曾遭到宗教势力强烈抵制;伊斯兰世界甚至颁布印刷禁令。15世纪意大利作家菲利波·迪·斯特拉塔曾将印刷机比作”妓女”,而将传统手抄本比作”处女”。这种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与排斥,与当下社会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何其相似。
我们清楚地知道,加密货币领域的多数尝试可能以失败告终。但正如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们告别了服务器集群、网页环和索尼AIBO机器狗一样,技术演进本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基础设施赋能应用创新
本周期涌现的许多突破性应用,都得益于上个周期尚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基础设施项目数量仍多于应用,但正是这些底层框架的成熟,为应用创新提供了爆发土壤。
2016年Joel Monegro提出的“胖协议”理论认为,区块链价值主要集中于协议层而非应用层。如今,协议层的模块化趋势正在重塑这一格局,为应用层创造更大价值空间。应用开发者可以灵活组合各种协议组件,通过前端抽象为用户提供更优体验。
有趣的是,以太坊应用开发者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文化层面而非技术层面。选择在哪个L2上构建,直接影响项目的品牌定位和社区发展。Solana的单一平台模式提供了统一性,而以太坊的多元L2生态虽然丰富,却也带来选择难题。正如Vitalik在近期文章中所言,这些L2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圈层,可能正是孕育下一代爆款应用的沃土。
展望未来
经历多个周期后,我们清楚地看到基础设施与应用发展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关系。尽管面临FTX暴雷、监管压力等挑战,行业仍在稳步前进。正如观察者所言,我们抱怨的技术局限,恰恰是推动低费用、优体验、广普及的关键动力。行业规模尚小但潜力巨大,现在是时候重拾远大抱负了。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