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法案》生效尚不足一个月,华盛顿却已掀起一场意料之外的监管拉锯战。8月16日,由美国银行家协会(ABA)牵头,联合52家银行机构、游说团体及消费者组织,共同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递交联名信,公开呼吁修订《GENIUS法案》。信中核心关切直指该法案中的特定条款,认为其可能动摇美国现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场联名行动的实质,是传统金融势力与新兴数字资产阵营围绕监管权限、信贷结构与盈利模式展开的深层博弈。银行业普遍担忧,一旦《GENIUS法案》按现有内容全面落地,或将冲击其在金融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一、《GENIUS法案》与稳定币崛起:重塑万亿市场与美债格局
《GENIUS法案》出台之际,正值稳定币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截至8月19日,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接近2,675亿美元,其中USDT和USDC两大稳定币占据超过85%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格局使得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在市场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
稳定币的功能演变: 根据渣打银行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预测,在《GENIUS法案》所建立的监管框架下,稳定币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突破2万亿美元。这一迅猛增长表明,稳定币正逐渐从“加密市场投机工具”转型为“美国国债的重要买方”,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
-
美债迎来新买家: 《GENIUS法案》对稳定币储备资产提出严格要求,短期美国国债因其国家信用背书、高流动性和极低违约风险,成为稳定币发行方的首选资产。目前,Tether已跻身全球第七大美债持有机构,持仓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甚至超过德国等主权国家的持有量。这一趋势意味着,稳定币不再局限于加密货币生态,而是深刻影响着美国财政运作与全球金融结构,成为美国政府债务的新兴稳定资金源。
二、银行业的反击:利益保卫与系统性忧虑
美国银行家协会(ABA)联合多家机构在信中明确指出对《GENIUS法案》的多重担忧,折射出传统金融体系对稳定币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冲击的警惕。
-
争议条款:第16(d)条: 银行业强烈要求废除被视为“监管漏洞”的第16(d)条款。该条款允许未获联邦保险的州特许存管机构通过设立稳定币子公司,跨州进行资金转移与托管业务,从而绕过部分区域监管要求。银行业批评这一安排实则为非银行机构提供“类银行特权”,使其享受跨州经营便利却无需履行同等程度的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义务,可能破坏美国联邦与州之间的金融监管平衡。
-
存款流失危机: 更令银行业警惕的是,稳定币可能动摇其赖以生存的低成本存款基础。如果稳定币发行方或合作平台通过支付收益或奖励吸引用户,可能导致巨额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向稳定币生态。美国财政部报告预测,若允许稳定币提供收益功能,或将引发高达6.6万亿美元的存款外流,中小银行所受冲击尤为剧烈。ABA DataBank分析进一步指出,10%的核心存款流失可能导致银行平均资金成本上升24个基点。
-
信贷紧缩与盈利受压: 存款外流将直接制约银行信贷能力,迫使银行收缩贷款规模,推高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抑制经济活力。与此同时,稳定币的普及也可能侵蚀银行在支付清算、现金管理等服务中的手续费收入。穆迪分析师警告,随着稳定币在支付场景渗透加深,银行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将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
监管规避的现实风险: 尽管《GENIUS法案》禁止稳定币直接向用户派息,但其合作的中心化交易所(CEX)仍可能通过奖励机制吸引资金流入,变相实现“息差诱惑”,加剧银行存款流失。例如,USDC已与Coinbase、币安等平台合作推出限时存款激励活动,显示出监管套利的操作空间。
三、博弈与共融: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出路
美国银行家协会(ABA)看似矛盾的立场——不反对加密资产但坚决抵制非银行机构获得平等权限——实则反映出其战略意图:借助“代币化存款”等创新模式主动融入加密经济,同时维护自身在金融链中的核心话语权。
-
合作的可能性: 尽管竞争激烈,银行与稳定币之间并非完全是零和博弈。诸如摩根大通等行业巨头已在探索“代币化存款”业务,结合银行信用与区块链的即时结算功能,模糊传统银行与稳定币发行方的界限。银行不仅可以成为稳定币的竞争对手,也可转型为其合作伙伴与服务提供方。在《GENIUS法案》框架下,合规稳定币发行方需将储备金存入银行并接受审计,为银行带来新存款来源;银行则可提供托管、合规及结算服务,成为稳定币生态的基础设施支撑方。
结语
银行业的联名反对,是传统金融对稳定币冲击的一次集中回应。这场博弈关乎监管权、信贷模式与利润结构的重构。尽管稳定币对银行存款及盈利构成威胁,但金融演进从来不曾只有淘汰与更替。传统银行若能加快自我革新、善用“代币化存款”等创新工具、主动布局与稳定币发行方的合作生态,仍有机会在代币化浪潮中守住核心地位,甚至开掘新的增长曲线。
扩展阅读:前白宫加密货币主管Bo Hines加入Tether担任战略顾问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