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8月25日,香港金管局发布通函,确认自2026年1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基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银行资本金新规。此举意味着银行持有加密资产将面临更高的资本金门槛。新规不仅将重塑银行的资产配置与创新策略,更明确了哪些稳定币能够真正融入主流金融体系,标志着加密资产将进入监管主导的“筛选时代”。
一、香港加密新规:2026年银行资本金标准全球率先落地
-
巴塞尔标准本地化: 香港金管局确认,自2026年1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基于巴塞尔委员会(BCBS)加密资产监管框架的银行资本金新规。香港因此成为全球首批在本地法律体系中落实该标准的司法管辖区之一。
-
加密资产定义扩展: 新规采用了广义的“数字资产”定义,涵盖依赖密码学、分布式账本技术或类似技术的资产类型,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现实世界资产(RWA)以及稳定币。
-
监管范围扩大: 香港大学法学院讲师兼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思指出,金管局在本地化实施中删除了“私有”一词的限定,这意味着无论公共或私营部门发行的加密资产,均将纳入统一监管。
二、加密资产分类:决定银行准入与持有成本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方法,加密资产被划分为两大类,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策略与持有成本。
-
第一组资产(低风险类别): 涵盖风险可控、与传统金融体系兼容性高的资产,如合规稳定币或RWA。此类资产资本要求接近传统金融工具。
-
第二组资产(高风险类别): 包括波动性高、难以完全对冲风险的资产,如比特币。该类资产需实行“1比1”全额资本覆盖,即银行须按风险敞口持有等额资本,风险权重最高可达1250%。
三、什么样的稳定币能进入主流金融体系?
新规明确,只有符合严格合规性、流动性及风险管理标准的稳定币,才可能被归入第一组资产,从而获得银行体系的认可。
-
合规稳定币标准: 须完全由高品质、低风险资产(如国债、央行存款)支持,并具备透明度高、兑付机制完善的特点,方可纳入资本要求较低的第一组。
-
非合规稳定币处境: 演算法稳定币或储备不透明、机制不完善的稳定币可能被划入第二组,银行持有此类资产将面临极高的资本金压力。
-
市场分化趋势: 稳定币市场或呈现两极发展:合规产品将成为跨境支付与金融基建的重要工具,非合规产品则逐渐被边缘化。
四、香港监管实践:全球典范与实施挑战
-
领先全球的监管步伐: 香港成为全球极少数在2026年前落实巴塞尔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的司法管辖区之一。相比之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巴塞尔委员会成员预计无法在同一时间点完成本地化实施。
-
银行业务准备要求: 香港本地银行需在新规生效前建立完整的政策、程序与系统,详细记录加密资产的分类依据并备存支援档案。金管局有权审阅并推翻银行对加密资产的分类决定。
-
机遇与挑战并存: 银行在高风险加密资产投资上面临更强资本约束,在稳定币与RWA等新兴领域也需投入更多合规成本。然而,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也为香港巩固其虚拟资产中心地位、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
结语:
香港金管局推出的巴塞尔加密资产资本金新规,是数字金融监管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重新定义了稳定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合规路径,也推动加密资产市场进入结构化的“筛选阶段”。银行需相应调整资产与创新策略,稳定币市场也将迎来合规化发展。香港正通过平衡监管与创新,持续强化其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竞争力。
推荐阅读:香港稳定币是交付工具,不存在炒作机会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