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技术创新的旗号,利用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等新兴概念实施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多。近日,上海闵行区检察院披露了一起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名骗取被害人资金的新型金融诈骗案件。被告人吴某等人在经营上海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期间,自行发行无实际价值的“空气币”GDFC,骗取被害人资金共计人民币3500余万元,受害者众多。该案不仅揭示了新型金融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也为广大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一、3500万“空气币”诈骗案:披着“科创”外衣的金融犯罪
-
作案手法: 被告人吴某等人以推广刷脸支付设备为由,向被害人承诺支付加盟费后可通过推广设备或介绍会员获得XD积分奖励。随后,他们设置“开放金融发车玩法”,要求被害人购买4倍数量的GDFC虚拟货币与XD积分绑定才能变现。
-
虚假宣传: 吴某等人隐瞒GDFC币系其自行发行的“空气币”事实,谎称该币由境外公司发行,升值空间巨大,诱骗被害人大量购买。
-
持续诈骗: 当GDFC币价格暴跌无法兑付时,吴某等人又推出“GM融合”规则,声称可将GDFC币转换为ME币,并组织人员炒高ME币价格,继续诱骗被害人购买。
-
涉案金额与受害者: 经审计,吴某等人骗取资金共计人民币3500余万元,相关钱款流入涉案人员个人账户。
二、检察机关“沉浸式”办案:破局“数字画皮”
-
新型金融犯罪: 该案是一起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名实施诈骗的新型金融犯罪。闵行区检察院在审查逮捕阶段,针对案件涉及的虚拟货币、“元宇宙”等新概念,通过“沉浸式”办案开展侦查实验,查明涉案虚拟货币为无实际价值的“空气币”,明确了交易流程和盈利模式。
-
全链条打击: 闵行区检察院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收集被害人陈述、审计损失及资金流向,最终查明吴某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幌子,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资金,其行为构成诈骗罪。2025年2月14日,闵行区检察院以诈骗罪对其提起公诉。
-
检察官提醒: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国家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公众应严守法律底线,不参与虚拟货币发行、交易、推广等活动。投资者需警惕高收益、高回报话术,不向不明平台转账,不参与不熟悉的投资领域,守好“钱袋子”,共同维护金融市场安全。
三、金融犯罪新动向:紧盯科创金融风险边界
-
犯罪手段专业化、隐蔽化: 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手段日益专业和隐蔽,不再简单“画饼圈钱”,而是借助“养老产业”“影视投资”“虚拟货币”等外衣,通过复杂金融工具和信息不对称诱导投资人参与。
-
复合型金融犯罪多发: “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受贿+洗钱”等复合型金融犯罪频发。犯罪团伙通过伪造公积金记录骗领信用卡套现,破坏银行信贷体系,增加科创小微企业信贷评估难度,甚至通过操纵新三板股价导致资金空转,难以流向真实需求端。
-
新型助贷金融“黑灰产”: 犯罪团伙冒用正规金融机构名义,以“低息高额度贷款”诱骗缺乏金融知识的小微企业主,加重其资金负担,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
四、守护科创金融:检察机关的“打击+保护+协作”
-
惩治犯罪不缺位: 闵行区检察院坚持“惩治犯罪不缺位、保障创新不越位”,对借科创名义实施非法金融活动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
全链条打击: 闵行区检察院全链条打击影视投资、虚拟货币非法集资等案件,同步审查洗钱等衍生犯罪,联合监察、公安部门建立反洗钱联动机制,落实“一案双查”。
-
提升专业能力: 闵行区检察院成立金融检察办公室,通过同堂培训、专题研讨,提升检察官对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型金融犯罪的打击和办理能力。
-
延伸检察职能: 该院主动延伸检察职能,走进虹桥基金小镇、科创园区开展“定制化”普法宣传,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风险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帮助科创小微企业规避融资陷阱,助力打造闵行科创新高地。
结语:
上海检察公布的这起虚拟货币投资诈骗案,再次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货币等新概念,披着“科创”外衣实施诈骗,严重危害公众财产安全。检察机关通过“沉浸式”办案和全链条打击,为科创金融发展筑牢安全防线。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高收益话术,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相关推荐阅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美国公民访问离岸加密交易所开辟通道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