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于立法会就《稳定币条例》作出书面回应,正式宣布一项关键政策:主流稳定币包括USDT和USDC在香港将面临严格限制。根据新规,未获香港金融管理局牌照的稳定币仅可向专业投资者提供,散户投资者被禁止参与,且所有稳定币交易必须通过五类“认可提供者”进行,彻底禁止场外OTC及找换店等非正规交易途径。这一举措不仅终结了香港稳定币市场的灰色运营模式,也预示着本地加密货币格局将迎来根本性转变,合规稳定币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稳定币在香港正式被规管:OTC交易时代结束
许正宇局长明确为香港稳定币市场设定边界:
-
禁止OTC与找换店服务: 场外交易平台和找换店不得再向公众提供稳定币兑换。此前市场上关于“找换店可私下交易USDT”的传言被彻底否定。金管局将持续监控市场行为,并对涉嫌违法的活动依据证据采取行动。
-
合规牌照成为唯一合法途径: 稳定币交易今后必须通过持牌渠道进行,此举标志着香港稳定币灰色地带的终结。
二、散户投资者受限:USDT与USDC遭遇实质禁令
《稳定币条例》规定明确:
-
持牌稳定币: 仅获得金管局牌照的发行人可向零售及专业投资者提供稳定币服务。
-
非持牌稳定币: 未受监管的稳定币只能面向专业投资者。
目前,主流稳定币如USDT和USDC尚未在香港申请牌照,因此被归类为非持牌稳定币,仅限专业投资者交易,散户无法参与。由于香港专业投资者门槛为至少800万港币资产证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被排除在外,这显著改变了本地加密市场的用户结构。
三、五类“认可提供者”:规范稳定币交易渠道
新条例明确规定,只有以下五类机构可提供稳定币兑换服务:
-
持牌稳定币发行人: 获香港金管局发牌的稳定币发行企业。
-
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 已获证监会发放牌照的交易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合规稳定币兑换。
-
持牌银行: 经香港银行业监理局核准的银行机构,可开展稳定币兑换及托管业务。
-
认可支付机构与电子钱包运营商: 如支付宝香港、八达通等经批准可接入稳定币支付。
-
其他经批准的金融机构: 包括信托公司和持牌机构,在符合条件后可获准参与。
这意味着非正规渠道如街头找换店和地下OTC彻底退出市场,香港稳定币交易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体系。许正宇同时强调,金管局目前尚未向任何稳定币发行人发放牌照,公众应通过认可提供者进行交易以获取法律保障,非正规渠道风险自担。
四、香港的抉择:金融创新与市场管控的平衡
香港此次政策引发不同反响:一方视其为推动金融创新、打造合规稳定币中心的举措;另一方则认为限制主流稳定币如USDT和USDC可能抑制市场活力。由于主流稳定币未持牌、散户无法交易,合规稳定币又需时间融入现有加密生态,市场短期或面临降温。USDT发行商最初创立于香港并拓展至全球,如今香港却对其严格限制,体现其在监管安全与市场开放间的权衡。
五、市场影响与前景:区域竞争与结构转变
新政策对香港加密市场影响深远:
-
散户转向合规选项: 本地散户或需改用合规稳定币或法币交易,改变交易行为。
-
交易所策略调整: 持牌交易所需加快引入或开发合规稳定币产品。
-
新机遇浮现: 愿遵守香港监管的稳定币发行商获得市场机会。许正宇表示发牌制度将采“邀请制”,初期名额有限,优先考虑规模大、合规基础好的机构。
-
区域竞争加剧: 新加坡、迪拜等竞争对手可能因香港严格政策吸引更多加密业务与投资。
六、香港数字资产战略:聚焦RWA与代币化发展
尽管稳定币监管收紧,香港推进数字资产的战略方向不变:
-
金融资产代币化持续推进: 继绿色债券后,将探索ETF、贵金属等商品的代币化支付应用。
-
优化法律与监管框架: 根据《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政府坚持“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原则,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监管制度,为数字资产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结语:
香港对USDT、USDC等稳定币实施散户交易禁令,是其稳定币监管的关键一步。这一政策将重塑本地加密货币生态,结束OTC交易时代,并为合规稳定币发展铺路。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市场适应期与区域竞争,香港旨在构建一个更安全、透明、受监管的数字资产市场。未来,香港能否通过审慎监管在Web3时代实现金融创新,值得持续关注。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4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