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作者在现阶段对DeFi的考古研究,可能存在错误或偏见,仅作为交流之用,期待大家的指正。
DeFi的兴起与发展
2020年的DeFi之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去中心化金融,这场热潮的爆发并非偶然。与传统金融体系相比,DeFi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无需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用户只需通过加密钱包签名就能完成全链上交易,只要智能合约安全可靠,用户的资产就不会被随意挪用。这一点对于经历过Mt.Gox被盗事件的老用户和FTX暴雷事件的新用户来说,应该深有体会。
当时全球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需求,传统金融体系的低利率和宽松政策促使资金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DeFi恰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凭借更高的利率和丰富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同时,DeFi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大多数平台都不需要或仅需少量KYC验证。这种特性吸引了许多专业玩家,他们不希望暴露自己的交易策略和个人信息。
DeFi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代码开源透明。任何人都可以审计和验证智能合约代码,确保没有隐藏的风险或恶意行为。这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闭源系统形成鲜明对比。此外,DeFi生态中的不同协议和平台能够相互连接协作,形成一个高度互操作的金融网络。这种开放性促进了更多创新和发展,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在Uniswap上自由上线代币,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广泛性。
DeFi面临的挑战
尽管DeFi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流动性不足是其中最突出的挑战之一。数据显示,DEX的现货交易量仅为CEX的13.45%左右。流动性不足直接导致交易滑点增大,有时在DEX上购买代币的价格会比CEX高出10%甚至更多。
高昂的交易费用也是用户经常抱怨的问题。由于所有交易都在链上进行,费用会受到公链性能和网络拥堵程度的影响。在以太坊网络拥堵时,一笔普通交易的手续费可能高达200美元,这对小额交易者来说相当不友好。
功能单一和用户体验差也是DeFi需要改进的方面。相比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网格交易、定投机器人等丰富功能,DeFi目前主要局限于简单的swap交易、流动性挖矿等基础服务。交易确认时间长、签名内容不直观、产品逻辑不顺畅等问题也影响了用户体验。不过这些问题有望随着行业标准的统一和前端模板的成熟逐步改善。
DeFi的历史溯源
DeF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比特币问世之初。2013年7月,Mastercoin创始人JR.Willett在bitcointalk论坛发起了首次IC0,成功募集到4740个比特币。2014年,Robert Dermody等人创建了Counterparty协议,这是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构建的点对点金融平台,解决了比特币无法提供的金融工具问题。
2015年,Gnosis创始人Martin开始探索去中心化预测市场,提出了关于做市商和订单簿结合的创新思路。同年10月,他进一步讨论了如何为新创建的预测主题提供初始流动性,这可能是最早关于流动性激励的讨论之一。
2016年,以太坊工程师Nick Johnson提出了Euler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概念,启发了Vitalik关于自动化做市商(AMM)机制的思考。Vitalik在同年10月发表的帖子奠定了AMM类型DEX的基础,开启了一个数千亿美元的市场。
早期DEX的发展
2017年6月,EtherDelta正式上线,成为首个获得监管部门认可的以太坊去中心化交易所。它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订单簿交易系统,所有交易记录都储存在区块链上,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不过EtherDelta也存在订单撮合需要手动操作、处理速度慢等问题。
2017年9月,IDEX开启了beta版,采用离线订单簿匹配机制,交易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接近中心化交易所。2017年12月,MakerDAO上线,推出了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Dai,通过智能合约和抵押资产降低了中心化风险。
2018年,KyberNetwork、0xProtocol、Compound和dYdX等协议相继上线,分别解决了即时兑换、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数字资产借贷和永续合约交易等问题,为DeFi生态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