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激励机制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话题。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比特币——这个被誉为加密世界最大”模因币”的开山之作。比特币采用PoW共识机制,在构建点对点支付系统的同时,巧妙地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为了吸引矿工参与并提升系统安全性,比特币系统通过coinbase交易向获得记账权的矿工发放比特币奖励。在那个”中本聪时代”,激励机制的设计简单而直接。随着以太坊引入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链上应用生态蓬勃发展,原本直白的激励机制逐渐演变为一套复杂的代币经济学理论(Tokenomics)。
对于DApp开发者而言,Tokenomics堪称生命线。一个设计精良的Tokenomics能够在用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集体利益或整个DApp生态价值的提升。虽然激励相容的Tokenomics确实能帮助协议提升经济效益、扩大使用范围,但许多开发者似乎过分强调了Tokenomics的重要性。让我们聚焦公链和社交这两个赛道,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分析激励层对它们的不同意义。公链的激励机制与共识机制密不可分,两者共同维护着账本的一致性;而社交类DApp则更关注如何利用去中心化平台实现基本社交功能,从中心化巨头手中夺回数据主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是否需要设计激励机制来推动协议发展。
社交赛道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Friend.tech的出现。它通过简单粗暴的激励机制为熊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Friend.tech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如果激励不可持续,用户增长仅靠FOMO情绪驱动,那么当激励减弱、逐利用户离场后,协议能否长期存活?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先社交后金融
爱默生曾说:”当志趣相投的人相聚时,友谊便开始了。”社交的本质在于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或者说是在寻找和形成特定的社交圈子。Web2社交软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帮助用户快速建立社交圈,实现圈内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价值记录。但这些社交圈却成为了信息孤岛,难以实现跨圈层的价值互通和行为数据标准化。更糟糕的是,Web2巨头们通过这些价值孤岛攫取用户数据谋利,用户实际上并不拥有自己的数据,而是用数据换取平台服务。
Web3的底层特性有望彻底改变现有社交范式,但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需要一个完善的应用层来实现。以Friend.tech为例,它通过”先金融后社交”的模式打造了当前Web3领域最火爆的社交应用,但其强金融属性导致社交体验并不突出。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应用应该采用”先社交后金融”的模式。Social Layer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构建的协议。
Social Layer的构想始于2021年10月底上海区块链周期间的一次社区讨论。当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社区建立有效的贡献记录和激励机制?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交网络协议构想。区块链技术在这里提供了数据锚点,其开放性帮助用户突破圈层限制,实现从点到面、从社区到社区的网状连接,每个用户都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中转节点。在激励机制方面,Social Layer显得不那么”金融化”,其设计更多是为社交服务。不同于直接采用量化激励回馈用户的模式,Social Layer选择用非量化的徽章来标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价值。这些徽章的价值由不同社区的共识决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一个摇滚社区授予资深爱好者的稀有徽章,在该社区内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但对游戏社区可能毫无意义。这些徽章不仅是社区评价的体现,更是个人身份的标签,能够吸引志趣相投的用户聚集,形成新的社区,最终构建一个无边界的社交世界。
从简单到复杂:Social Layer架构解析
徽章只是Social Layer价值度量体系中的一个工具,远不足以支撑其构建”社交层”的宏大愿景。让我们深入解析Social Layer的各个组件,看看其中蕴含的创新亮点。
身份系统
身份是社交网络中组织和用户的数字化代表,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特征映射到虚拟世界,最终形成承载网络数据的数字身份。Social Layer将身份系统划分为两个组件:个人档案代币(Profile Token)和群组档案代币(Group Profile Token)。
徽章的发送和接收需要明确的主体。Profile Token和Group Profile Token就承担了这一角色,记录用户或组织的相关信息。个人档案代币被设计为不可转让,这符合社交世界中身份不能被盗用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当前Web3架构的局限性,所有链上资产都绑定在私钥上,一旦私钥丢失,身份代币也会丢失。为此,Social Layer设计了恢复机制。而群组档案代币则可以通过治理进行转移。作为徽章发放主体,身份系统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徽章发放数量和信用维护。虽然徽章价值是非量化的,但社区共识会形成价值评估。如果一个徽章被滥发,其在社区内的认可度必然会大幅下降。
社交代币体系
社交代币是Social Layer中流通的各种功能性代币。第一种是前文提到的徽章(Badge),被设计为SBT(灵魂绑定代币),具有不可转让性,与身份系统绑定。这种设计能有效防止他人获取徽章后进行社交工程攻击,大大提高网络信任度。同一个徽章可以授予多个接收者,这符合实际使用场景。
第二种是常见的NFT,可以在OpenSea等市场上交易。Social Layer目前对NFT功能的探索还比较有限,比如开发了NFT Pass功能作为线下DAO Space的通行证。当然,NFT还可以作为门票、会员卡等用途。
第三种是礼品卡(Gift Card),本质上是附加在徽章上的消费权益。例如星巴克可以建立咖啡社区,向忠实用户颁发带有礼品卡的徽章,用户凭此享受免费咖啡。
第四种是私有徽章(Private Badge),这是普通徽章的延伸,只有发送方和接收方可见。私有徽章可以定义更深层次的社交关系,不过目前仍在开发中。
最后一种是积分(Points),基于ERC-20标准。积分用途广泛:社区可以根据个人贡献发放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兑换徽章;也可以用于社区治理投票等。目前所有社交代币都可以一键创建,用户无需关心底层标准,只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代币类型。随着底层标准的演进,Social Layer未来还能拓展更多代币类型,展现出极强的可扩展性。
合并与封装功能
这是Social Layer最具创新性的两个功能组件。合并功能(Merger)允许将多个社交代币合成为一个或多个新代币,且不限制合并前后的代币类型。
想象一个游戏社区场景:你因积极发言获得”游戏达人”徽章,因撰写攻略获得5000积分,还因参加线下活动获得多个纪念NFT。通过合并功能,可以将这些代币合成为”游戏执剑人”徽章,持有者将成为社区信任的中介,负责装备交易担保。这只是一个简单用例,合并功能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
封装功能(Wrapper)实现跨协议价值聚合,可以将其他协议或其他链上的代币封装成Social Layer可用的社交代币。比如一个游戏社区早期使用POAP作为活动证明,迁移到Social Layer后,用户可以通过封装功能将POAP转为SoPOAP,再与其他社交代币合并。更有趣的是,将ETH封装成SoETH后,用户就可以在Social Layer上交易,这相当于一个小型DEX。
可信社交协作网络的未来
Social Layer正在积极探索DAO间的协作应用。基于可编程区块链架构,其功能和应用场景还将持续扩展。如果能够坚持建设、跨越市场周期,Social Layer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代可信社交协作网络的基础设施,为Web3社交带来全新体验。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