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万链互联的关键:全链互操作性协议
前言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理念之争,从最初作为”电子支付系统”的构想,到后来发展为”世界计算机”、”高速并行网络”以及”游戏/金融应用链”等不同方向。这些技术理念的分歧催生了数百条各具特色的公链,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质特征又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如今公链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多层级模块化的方向演进,除了Layer2这样的执行层,还出现了DA层、结算层,甚至执行层之上的执行层。这种碎片化发展导致流动性割裂和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而传统的跨链桥解决方案也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
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通过跨链桥进行资产转移不仅流程繁琐耗时,还可能面临资产不兼容、黑客攻击、Gas费用暴涨、目标链流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链间互操作性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使得各公链长期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底层公链仍在为”不可能三角”的平衡争论不休,不同层级之间又在为技术方案的优劣争执不下。在多链多层架构并行发展的趋势下,传统跨链桥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Web3对全链互联的呼声越来越高。当前全链互操作协议的发展现状如何?我们距离实现十亿级用户的目标还有多远?
全链互操作性的本质
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操作体验的割裂。以支付场景为例,使用支付宝或微信就能完成绝大多数网页的支付请求。但在Web3世界中,公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壁垒。全链互操作性协议就是要打破这层壁垒,通过跨链通信解决方案实现资产和信息在多个公链间的无缝流转,目标是达到类似Web2的无缝体验,最终实现”链无感”甚至”意图导向”的终极愿景。
实现全链互操作性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异构智能合约链之间的通信问题、跨链资产的非包装转移方法等。针对这些挑战,LayerZero、Wormhole等项目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在深入分析这些项目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全链与跨链桥的本质区别,以及当前跨链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和解决方案。
全链互操作带来的变革
与传统跨链桥需要用户在源链锁定资产并支付Gas费,经过漫长等待才能在目标链收到包装资产不同,全链互操作性协议开创了一种基于跨链技术的新范式。它就像一个通信枢纽,能够传递包含资产在内的各类信息。以集成了Stargate的Sushi为例,用户可以直接在Sushi内完成源链与目标链的无缝资产交换,极大优化了跨链体验。未来更令人期待的应用场景可能是在不同链的不同DApp间实现无缝互操作。
互操作性三角与验证机制
区块链世界总是充满选择,就像著名的公链不可能三角一样,跨链方案也存在互操作性三角困境。由于技术和安全限制,跨链协议通常只能在三个关键属性中选择两个进行优化:无信任性、可扩展性和泛用性。
早期的跨链技术分类主要依据Vitalik等人的观点,分为哈希时间锁、见证人验证和中继验证(轻客户端验证)三类。后来Connext创始人Arjun Bhuptani提出了新的分类方式:原生验证、外部验证和本地验证。这些验证方式基于不同的信任模型和技术实现,以满足不同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需求。
本地验证完全依赖源链和目标链自身的共识机制来直接验证交易,不需要额外的验证层。这种方式安全性较高但技术实现复杂。外部验证则使用第三方验证者集群来确认交易有效性,虽然灵活高效但引入了额外的信任层。原生验证需要在目标链上验证源链状态,是信任最小化程度最高的方式,但成本较高且开发灵活性较低。
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作为Web3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跨链方案设计一直是个复杂难题,催生了多种创新方案。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可归纳为五类:代币交换、资产桥、原生支付、智能合约互操作和可编程桥。每种方案都采用独特的方法实现资产交换、转移和合约调用。
代币交换利用原子互换和跨链AMM等技术在不同链上创建流动性池。资产桥则通过智能合约锁定/销毁资产并在目标链解锁/创建新资产,具体又分为锁定/铸造、销毁/铸造和锁定/解锁三种模式。原生支付允许基于一条链的数据在另一条链触发支付。智能合约互操作支持跨链调用合约函数。可编程桥则结合了资产桥接和消息传输功能,能在资产转移时自动触发目标链上的合约调用。
LayerZero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链互操作性赛道的明星项目,LayerZero获得了a16z、红杉资本等顶级机构的青睐,完成三轮总计3.15亿美元融资。抛开这些光环,LayerZero的架构确实展现出打通全链的潜力。
LayerZero采用预言机和中继器两个独立实体进行验证,理论上能提供无需信任的跨链环境。其端点系统由通信器、验证器、网络和Libraries四个模块组成,支持EVM和非EVM链。在V2版本中,预言机将被去中心化验证网络取代,中继器则改为仅执行交易的执行者。
LayerZero还推出了OFT全链可替代代币标准和ONFT全链不可替代代币标准,支持资产在多链间无缝流转。LayerZero Scan跨链浏览器则方便用户追踪近50条公链和Layer2上的消息活动。
Wormhole的差异化路径
Wormhole选择了差异化发展路径,专注于支持Solana、Move系等非EVM公链。其核心是Verifiable Action Approval(VAA)协议和19个Guardian节点组成的验证网络。Wormhole正在开发监管、会计和紧急关闭三大安全模块,以提升系统安全性。
Wormhole Connect产品让开发者只需几行代码就能集成跨链功能。Messaging服务则提供去中心化的跨链信息传递解决方案。NTT框架支持原生Token和NFT的跨链转移,保留代币固有属性且无需通过流动性池。
展望未来
全链互操作协议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面临着安全性和中心化等挑战,用户体验也尚未达到Web2水平。但与早期跨链桥技术相比,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从长远来看,全链互操作是将区块链孤岛连成大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追求极致性能和模块化的时代,这一技术无疑将成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