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距离比特币下一次减半仅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中本聪最初的愿景——让普通用户都能通过CPU参与共识的设想,至今仍未完全实现。在这方面,Arweave通过其机制创新可能更贴近中本聪的原始构想,特别是2.6版本的推出,使网络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个版本进行了重大改进,旨在实现三个关键目标:限制硬件加速,让普通CPU和机械硬盘就能参与共识维护;将共识成本导向有效数据存储而非无意义的算力竞赛;激励矿工建立完整的数据集副本,促进数据更快速路由和更分布式存储。
共识机制
为实现这些目标,2.6版本引入了全新的工作机制。在原有的SPoRA机制基础上增加了哈希链(Hash Chain)组件,这个加密算法时钟每秒生成一个SHA-256挖矿哈希。矿工需要从存储的数据分区中选择一个分区索引,将其与挖矿哈希和挖矿地址一起作为输入信息开始挖矿。系统会在选定分区中生成第一个回溯范围,同时在编织网络的随机位置生成第二个回溯范围。
矿工依次使用第一个回溯范围内的数据块进行计算验证,如果结果满足网络难度要求就能获得出块权。第二个回溯范围的数据块也可能被验证,但需要第一个回溯范围的哈希作为前提条件。
图1: 2.6版本的共识机制示意图
在这个机制中,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理解:Arweave数据(又称编织网络)将所有数据分割为256KB的数据块(Chunk),通过默克尔树建立寻址方案。新引入的分区概念将每3.6TB划分为一个分区,而回溯范围则是100MB的连续数据块区域(约400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都是潜在的解决方案,矿工需要逐一验证。哈希链作为加密时钟,通过连续SHA-256哈希产生1秒延迟的挖矿哈希,确保全网同步。
最佳策略
Arweave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化网络中的数据副本数量。在2.6版本后,副本(Replicas)和备份(Copies)这两个概念变得尤为重要。副本强调唯一性处理后的存储,而备份只是简单复制。网络鼓励前者而非后者。
矿工必须将数据以特定格式打包形成唯一副本才能参与挖矿。2.6版本中,打包密钥由数据块位置、交易根和矿工地址共同决定,确保每个副本对每个矿工地址都是唯一的。存储完整副本的矿工相比只存储部分副本的矿工具有明显优势,这从Bob和Alice的对比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出。
图2:Bob的”小聪明”策略
图3:Alice的完整副本策略
回溯范围采用连续数据块设计,主要是为了优化机械硬盘的读取性能,使其能与SSD竞争。这种设计相当于限制了SSD的部分优势,让成本效益成为矿工选择的关键因素。
哈希链的验证
新区块的验证过程同样依赖哈希链。验证者使用自己生成的挖矿哈希来验证新区块。如果验证者不在当前哈希链头部,可以通过25个40毫秒的检查点快速完成初步验证。完整的验证则需要检查全部500个检查点。
图4:哈希链的验证过程
为防止哈希链偏移导致的分叉问题,Arweave定期使用历史区块令牌同步全网哈希链。大约每50个区块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种子区块,确保所有矿工的哈希链保持同步。
图5:哈希链种子的生成方式
从2.6版本的规范可以看出,Arweave已经实现了低功耗、去中心化的网络运行机制,真正践行了中本聪的愿景。
Arweave 2.6:https://2-6-spec.arweave.dev/https://2-6-spec.arweave.dev/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