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L1与L2生态建设中面临的瓶颈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Let’s Dive Deep into the Water
永恒的驱动力:资产发行
最近在业内流行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概念——”公链的土地盐碱化”,形象地描述了当前区块链生态中大量开发L2却缺乏优质Dapp的现状。将公链比作土地,生态系统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产业体系,由此可以构建出一个”财政主体”的分析框架。在这个视角下,以太坊等公链的系统收入可以类比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Gas费构成的直接税收、区块奖励形成的财政赤字,以及资产发行带来的非税收入。
Tokenterminal数据显示,当前ETH的年化费用约69亿美元,而资产发行带来的非税收入规模更为可观。ERC20代币总市值已达4490亿美元,相当于ETH市值的103%;DeFi代币总市值1153亿美元,约占ETH市值的26%;Top10 L2的完全稀释估值合计973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资产创造而非大规模应用才是推动ETH乃至整个加密生态发展的核心动力。
Data source: Coingecko
回顾ETH的发展历程,从ICO热潮到DeFi Summer,再到NFT和L2的兴起,以及现在的Restaking,每一次生态繁荣都伴随着新型资产的创造。其他公链生态同样如此,无论是RWA、Meme还是Socialfi,本质上都在探索不同的资产发行方式和资产类型。
土地财政视角下的ETH生态建设
将土地财政的框架应用于ETH生态分析颇具启发性。在传统经济中,土地财政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创造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和城镇化进程。类似地,公链生态也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发展的过程:早期的ICO如同野蛮生长的城镇化,DeFi Summer和NFT则代表着规划发展,而L2的兴起则像是主城区饱和后的新区开发。
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创造新资产。就像新区开发需要配套建设各类设施一样,公链生态也在不断孕育新的协议和资产。Curve生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各类组件都被”证券化”发行代币,这种模式既体现了生态繁荣,也引发了关于过度金融化的争议。
Source:区块先生
滥用土地财政带来盐碱化问题
2022年成为竞争性L1与L2发展的转折点。随着ETH Gas使用量的大幅增长,大量外溢需求催生了众多新区建设。然而这种发展模式面临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熊市中外溢需求消失,二是基础设施的同质化竞争。这导致许多L2出现了”盐碱化”现象,其根源在于这些链缺乏真正的资产创造能力。
Source:Glassnode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中出现了两种典型发展模式:一种是面向用户的空投激励,类似于”货币化棚改”;另一种是面向开发者的扶持政策,类似于产业园区招商。但这两者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容易导致项目同质化和用户流失,正如传统产业政策中常见的补贴依赖问题。
寻找沃土
在加密世界中,真正的机会往往存在于具有强大资产创造能力的生态中。当前比特币生态正迎来全赛道级别的机遇,铭文的出现如同比特币版的”文艺复兴”,而Merlin、Bitlayer等比特币L2则可能引发更深远的变革。
ETH生态虽然增速可能放缓,但仍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Restaking和ZK硬件加速是两个最具潜力的方向。特别是ZK硬件加速,作为ZK赛道最迫切的基础设施需求,很可能孕育出百亿级别的项目。Cysic等项目正在这一领域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Source: Coinbase Ventures
此外,Solana的DePin和Meme生态、Near的AI叙事、StarkNet的游戏生态等差异化发展方向也值得关注。最后,资产效率提升和流动性层建设将成为重要主题,特别是在BTC生态中,Babylon等项目可能彻底改变BTC的”低利率”现状,释放更大的资产使用潜力。
Source:Babylon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