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币安上线TON生态最大游戏Notcoin,以及全流通代币经济模型带来的财富效应,TON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发现,TON的技术门槛确实较高,其DApp开发范式与主流公链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TON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重构传统区块链协议,以牺牲互操作性为代价,追求极致的高并发和高可扩展性。
TON的高并发与可扩展性设计思想
TON的技术架构处处体现着对高并发和可扩展性的极致追求。作为最初由Telegram团队开发的去中心化计算网络,TON包含一个L1区块链和多个组件。回溯到2017年,Telegram团队在为海量用户寻找区块链解决方案时,发现当时没有现成的L1区块链能够支撑其数亿级用户规模,于是着手设计自己的区块链系统——Telegram Open Network。2018年通过Gram代币销售筹集开发资金后,该项目在2020年因监管问题转由开源社区接手,并更名为The Open Network继续发展。
作为面向Telegram生态设计的区块链系统,TON必须解决两个核心挑战:高并发请求处理和海量数据存储。即便以当前号称TPS最高的Solana为例,其实测6.5万的TPS也难以支撑Telegram生态所需的百万级吞吐量。同时,Telegram产生的庞大数据量若要在每个节点完整存储,在区块链这种冗余分布式系统中显然不现实。
为此,TON创新性地提出了两大解决方案:采用”无限分片范式”解决数据冗余和性能瓶颈问题;引入基于Actor模型的并行执行环境大幅提升网络TPS。
无限分片:为每个账户创建专属链
分片技术已成为区块链提升性能的主流方案,而TON将其发挥到极致,提出了无限分片范式。这种设计允许网络根据负载动态调整分片数量,理论上可为每个账户创建专属账户链,通过特定规则保持链间一致性。
TON的网络架构包含四层链结构:最基础的账户链记录单个账户的交易序列;分片链作为实际组成单元,是一组账户链的集合;工作链则允许自定义规则,社区成员可创建专属链;主链作为特殊链负责为所有分片链提供最终性确认。
这种架构赋予TON三大特性:动态分片能力可根据负载自动调整;理论支持2^60个工作链的惊人扩展性;自适应能力可智能拆分或合并分片。但随之而来的跨链通信挑战也不容忽视,当分片数量激增时,链间信息路由将成为关键难题。
TON采用”超立方体路由算法”解决这一挑战。这种特殊的网络拓扑结构中,每个顶点通过二进制数唯一标识,相邻顶点仅有一位不同。消息路由通过比较源链和目标链地址的二进制差异,沿着最小距离路径逐步转发,确保高效通信。为简化流程,TON还引入乐观技术方案,允许节点通过验证Merkle证明直接确认消息可信性。
值得注意的是,TON地址由(workchain_id, account_id)组成,与其他公链采用公钥哈希作为地址的做法明显不同。主链虽与各工作链相连,但仅处理最终性确认等关键任务,避免成为昂贵的跨链中继枢纽。共识机制方面,TON采用BFT+PoS的常见方案,通过选举治理合约定期随机选择验证者集群。
Actor模型:重构智能合约执行环境
TON的另一大创新是采用Actor模型重构智能合约执行环境。与主流区块链的单线程串行执行不同,TON实现了完全并行执行能力。传统EVM等执行环境为保证状态一致性采用串行处理,虽然确保了互操作性,但也成为TPS提升的瓶颈。
TON的Actor模型将每个智能合约视为独立Actor,拥有私有存储空间,仅通过异步消息传递交互。这种架构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优势,交易可高效并行执行。但这也带来了开发范式的重大改变:合约间调用必须通过异步消息完成,无法原子性访问外部合约数据;需要精心设计错误处理流程,为每个跨合约调用设置弹回函数;复杂的时序关系要求开发者不能预设执行顺序。
TON的存储结构也独具特色,采用以Cell为单元的有向无环图。不同于EVM的hashmap结构,TON对不同深度的Cell数据处理设置不同Gas成本,这要求开发者特别注意避免无界数据类型,以防存储成本失控。此外,TON智能合约需要支付存储租金,默认支持升级,且所有钱包地址本质都是未初始化的智能合约,这些特性都需要开发者特别关注。
总体而言,TON通过创新的无限分片架构和Actor模型,为区块链的高并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虽然带来了开发范式的转变和学习成本,但也为去中心化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