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新加坡金管局《全球Layer 1 -金融网络的基础层》白皮书》
当前区块链行业正经历一场由公共部门推动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将重塑未来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格局。2024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的《Global Layer 1: Foundation Layer for Financial Networks》白皮书,标志着新加坡将建立一条重要的”央行区块链”。与此同时,由国际清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打造的”货币桥区块链mBridge”也进入了MVP阶段,并向全球发出合作邀请。
这一系列发展印证了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4年4月提出的”金融互联网(Finternet)”愿景,其中通证化(Tokenisation)和统一账本(Unified Ledger)被视为未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23年10月笔者发表的《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三万字研报中已有预见性分析。该研报从实际落地角度深入探讨了通证化的底层逻辑及应用路径,而非简单分析加密市场的RWA项目。
从新加坡金管局的白皮书可以看出,行业发展正朝着笔者预测的方向演进:未来大多数现实世界资产将在有监管框架的许可链上进行通证化,不同司法辖区形成多链互操作格局,链上的CBDC和通证化银行存款将成为主要交易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明确指出公链不适合受监管的金融活动,这意味着未来万亿级资产上链很可能发生在公共许可链而非公链上。这种转变将解决投资者最担心的安全风险问题,因为公共许可链具有明确的法律监管和追责机制。同时,白皮书将CBDC而非稳定币作为Global Layer 1的原生代币,反映出央行对稳定币结构性缺陷的担忧,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CBDC与稳定币并存的格局。
a16z合伙人Chris Dixon在《Read Write Own》一书中提出的”计算机文化”与”赌场文化”之分,在当前发展阶段显得尤为贴切。随着行业成熟,”赌场文化”虽然会持续存在,但真正推动技术进步、创造长期价值的”计算机文化”将获得更多关注。
1. 引言
全球第一层(GL1)倡议旨在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构建多功能共享账本基础设施,由受监管金融机构共同开发。这一基础设施将使金融机构能够跨司法管辖区部署数字资产应用,通过通用标准、智能合约和数字身份技术实现互操作性。通过集中分散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GL1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支持多种金融应用的可组合性,如外汇兑换和证券结算的自动化执行。这种设计可实现数字资产的同步交付对付款(DvP)、付款对付款(PvP)等复杂结算模式,甚至支持交付对付款对付款(DvPvP)的多方同步结算。
2.背景与动机
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碎片化和高成本问题日益突出,促使金融机构转向DLT技术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当前各自为政的数字资产计划导致市场进一步割裂,流动性被困在不同系统中。GL1倡议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开放、互操作的合规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跨境交易。
BIS提出的”金融互联网”和”统一账本”概念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当前缺乏适合金融机构的数字资产基础设施,限制了通证化资产的规模化应用。GL1将探索三种网络模型:公共无许可区块链、私有许可区块链和公共许可区块链,最终选择最适合金融监管要求的方案。
3. 关键目标
GL1旨在创建支持多功能应用的共享账本基础设施,其设计遵循七大原则:开放标准、合规性、良好治理、中立性、商业公平、可访问性和财务自给。架构上采用四层模型:平台层(GL1核心)、资产层、服务层和访问层,确保各层间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4. GL1的潜在用途
GL1将支持各类受监管金融资产的通证化,包括CBDC和商业银行货币。初期重点应用包括跨境支付和资本市场工具的跨境结算。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GL1可实现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难以做到的复杂交易组合,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5. 运营模式
GL1将采用行业公用事业模式运营,由金融机构联盟共同管理。其独特的结算安排可实现现金与证券的同步交换,最大限度降低对手方风险。为确保结算终局性,GL1将采用确定性共识算法,并由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营商定义最终性标准。
这一为期多年的倡议需要前所未有的跨国合作,其成功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正如互联网重塑信息交换一样,GL1有望重塑价值交换的基础设施。
原文:https://www.mas.gov.sg/publications/monographs-or-information-paper/2024/gl1-whitepaper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