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WBTC这个名字对经历过DeFi Summer的老玩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个诞生于2018年的早期稳定币,在2022年曾是将比特币流动性引入DeFi和以太坊生态的重要推手。然而近期,WBTC却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8月9日,BitGo宣布与香港企业BiT Global成立合资企业,并计划将WBTC的BTC管理地址迁移至这个合资企业的多签系统。值得注意的是,BiT Global背后正是颇具争议的孙宇晨。这一消息立即在市场引发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疑WBTC未来控制权的安全性。虽然孙宇晨很快出面回应,强调WBTC的运作模式与审计流程都没有改变,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消息曝光后的6天内,仅Crypto.com和Galaxy就赎回了超过2700万美元的比特币。
WBTC稳定机制背后的隐忧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根源,我们需要先了解WBTC的运作机制。作为以太坊上的ERC20 Token,WBTC采用1:1完全抵押比特币的模式,其运行依赖于一个类似银行二层体系的联合体模型。在这个体系中,托管商BitGo负责保管比特币并发行相应数量的WBTC,而经过认证的承兑商则负责面向普通用户提供服务。
这种机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其高度中心化——用户必须完全信任托管商不会出现任何违规操作。如果托管商超发WBTC或挪用抵押的比特币,整个系统的信任基础就会崩塌。此前,BitGo作为唯一的托管商,凭借其行业声誉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全网流通的WBTC超过15.42万枚,总价值约90亿美元。
来源:WBTC 官网
此次风波的核心在于WBTC储备资产的多签权限将转移至孙宇晨控制的合资企业。这再次暴露了WBTC机制的中心化风险,也促使市场开始寻求更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以降低对单一托管商的依赖。
去中心化BTC稳定币的兴衰沉浮
其实早在上一轮牛市周期,去中心化的BTC稳定币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创新方向。renBTC、sBTC等项目相继涌现,成为连接比特币与DeFi生态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市场波动,这些曾经的明星项目大多黯然退场。
曾经与WBTC齐名的renBTC,采用去中心化的发行机制,用户通过RenBridge网关存入比特币,RenVM则在以太坊上发行对应的renBTC。但由于与Alameda Research的密切关系,在FTX危机后受到重创,目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Synthetix推出的sBTC也遭遇类似命运。这个通过SNX质押生成的比特币合成资产,最终在今年上半年被项目方放弃。目前仍在运行的Threshold Network的tBTC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项目,它采用节点运营商共同管理资金的模式,最近半年供应量从不到1500枚激增至超1万枚。
来源:Threshold Network
这些项目的兴衰表明,去中心化BTC稳定币的核心挑战始终在于如何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运作。
比特币L2带来的新可能
无论是WBTC、tBTC还是已经退出市场的renBTC,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ERC20 Token。这反映了当前加密市场的一个现实——只有通过以太坊生态,才能有效释放比特币的流动性。价值1.16万亿美元的比特币(截至2024年8月15日数据),堪称加密世界最大的”沉睡资金池”。
2020年DeFi Summer以来,各种比特币封装Token成为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方式。直到2023年Ordinals热潮带动比特币生态爆发,才出现了新的解决方案——比特币L2。以Stacks推出的sBTC为例,这种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支持资产可以直接在比特币L2上使用,其安全性由比特币算力保障,理论上比以太坊上的封装Token更安全。
比特币L2的出现为释放比特币流动性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将智能合约引入比特币生态,这些解决方案有望在不依赖以太坊的情况下,为比特币创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几年,”封装Token+以太坊”的模式虽然打开了比特币流动性的闸门,但吸引的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能算是比特币流动性释放的1.0版本。如今比特币L2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让比特币生态能够”肥水不流外人田”。
WBTC近期的风波再次提醒我们中心化托管的风险。在比特币稳定币的未来发展中,如何在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关键所在。比特币L2能否成为更好的解决方案?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