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旧金山湾区笼罩在薄雾中,办公室里,开发者疲惫的面容被屏幕的蓝光映照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代码,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这是合约部署前的最后检查,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关乎成败。
Telegram频道突然炸开了锅——有人发现项目方违背了白皮书中的代币解锁承诺。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meme玩家正盯着显示器上交织的交易数据网,试图追踪巨鲸的动向。DeFi矿工们则在研究新矿的时间锁:”72小时,”他们相视一笑,”足够安全。”
Discord里,某个DAO的注册争论正愈演愈烈。而在这场纷争之外,一个AI Agent正默默将自己的推理过程写入区块链。这是2024年加密世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清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被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那就是对”Code is Law”的坚定信仰。
在这个由代码构筑的世界里,代码不仅是法律,更是信仰和最终仲裁者。这条规则如同看不见的链条,将充满投机、理想、创新与混乱的圈子紧密联结。它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也是无数故事滋生的土壤。
但”Code is Law”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句话如何从一个警示演变成一种信仰?要追溯这个答案,我们必须回到25年前哈佛法学院的秋天…
Code is law
1999年11月的哈佛校园,Lawrence Lessig教授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深秋的景色。这位因微软反垄断案而声名鹊起的法学教授,正在等待他的新书《Code :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出版。
早在90年代互联网兴起时,Lessig就在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传统社会中,行为受法律、道德、市场和物理规律约束,但在网络空间,这些约束都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系统管理员通过设置权限来控制用户行为——”在Unix系统里,如果你没有权限,你就是打不开那个文件,”他在笔记中写道,”这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更根本的东西。”
笔记本上画着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图。Lessig认为,这个革命性设计让互联网成为自由之地——协议不关心数据内容,也不问你是谁,只按照规则传输数据。但他也敏锐地发现,在这片自由土地上正在筑起新的围墙:亚马逊可以关闭账号,AOL可以阻止登录,Google可以决定内容可见性。
新书第一章命名为”Code is Law”,但这并非赞美而是警示。Lessig担心,如果商业巨头和政府控制了代码编写权,就能控制整个赛博空间。”每个时代都有威胁自由的监管者,”他写道,”在网络空间,这个监管者就是代码。”
两个月后,《纽约时报》发表书评,质疑Lessig关于互联网自由丧失的警告缺乏证据。颇具讽刺意味的是,Lessig的警告很快就被硅谷车库里的密码朋克们转化为反抗的旗帜——他们要用代码重建自由。
Smart Contract
1994年华盛顿,密码朋克Nick Szabo在他堆满法律和计算机书籍的公寓里撰写”智能合约”论文。这位同时痴迷于法律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试图将法律的确定性与程序的精确性结合。
“想象一个自动售货机,”Szabo向记者解释,”这就是最简单的智能合约。它不需要法官或警察,规则就写在程序里。”面对记者对代码可信度的质疑,Szabo露出神秘笑容:”代码不会说谎,不会被贿赂,也不会改变主意。”
在论文中,Szabo详细阐述了智能合约构想:通过计算机化交易协议执行合约条款,减少恶意例外和可信中介需求。但他知道,实现这个愿景的技术基础尚未出现。
Bitcoin
2008年万圣节傍晚,一封主题为《Bitcoin P2P e-cash paper》的邮件发往密码学邮件组。发件人Satoshi@gmx.com写道:”我一直在研究一个完全点对点、无需可信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
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在这个系统中,没人能违背代码规则。”Code is Law”从Lessig的警示转变为密码社区的理想,最终在比特币中找到了第一个完整实践。
Ethereum
2013年秋天,多伦多大学咖啡馆里,Vitalik Buterin在笔记本上勾画着示意图。作为比特币杂志编辑,他认为比特币设计过于保守。”比特币证明了基于代码的治理是可能的,”他对同伴说,”但为什么要限制在货币转账?”这个想法很快发展成以太坊白皮书——一个”世界计算机”,任何人都能部署智能合约。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太疯狂,”一位早期贡献者回忆,”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全由代码治理的平台。”这正是”Code is Law”理念的升级:不仅平台本身由代码治理,平台上运行的每个应用也都遵循同样原则。尼克·萨博的智能合约构想终于找到了实现土壤。
The DAO
2016年4月,瑞士Slock.it团队正在介绍他们雄心勃勃的计划:The DAO——一个完全由代码治理的去中心化投资基金。”想象一个没有董事会、没有CEO的基金,”创始人Christoph Jentzsch解释道,”所有决策都由代币持有者通过智能合约投票决定。”
The DAO在28天内募集了1.5亿美元ETH,创下当时众筹纪录。”人们相信代码,”一位参与者说,”这不是依赖人的承诺,而是依赖不可更改的代码。”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代码中隐藏着致命漏洞。
6月17日凌晨,匿名黑客利用递归调用漏洞开始转移ETH。”从’Code is Law’角度看,这完全’合法’,”一位安全研究员解释。当超过364万个ETH被转移后,以太坊社区陷入空前危机。
争论持续数周,最终Vitalik团队提出硬分叉方案回滚区块链。部分社区成员坚持原有链,形成以太坊经典(ETC)。”对很多人来说,’Code is Law’的纯粹理想破灭了,”一位开发者感叹,”我们意识到代码永远不可能完美。”
Code is Law 吗?
2020年DeFi Summer期间,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个都在用代码重新定义金融可能性。但风险也随之累积。”记得那个YAM吗?”一位矿工回忆,”代码里的小错误导致治理机制完全失控。’Code is Law’是把双刃剑。”
2022年Web3普及,DAO迎来爆发式增长。”最初我们以为DAO就是通过Token投票实现代码治理,”某DAO成员回忆,”但很快发现现实比代码复杂得多。”
就在1个月前,NounsDAO的662号提案提议在怀俄明州注册DUNA实体,引发激烈争论。”我们参与NounsDAO是因为它证明完全由代码治理是可行的!”一位成员愤怒道。”DAO终究要在现实世界运作,”提案支持者回应。最终提案通过。
与此同时,AI Agent开始进入加密世界。在”Code is Law”的规则下,AI找到了理想栖息地——这里的规则确定、可验证、不区分人类或AI。随着更多AI Agents加入,加密世界正在形成人类与AI在同一套代码规则下互动的新生态。
二十五年
再过12天就是《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出版25周年。这25年里,”Code is Law”走过了出人意料的道路:从数字集权警示到密码朋克反抗旗帜,在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和进化。
Lessig最初的警告今天依然深刻;比特币证明了代码保护自由的可能;The DAO事件揭示了纯粹代码治理的局限;DeFi展示了代码治理的独特优势;DAO演进反映了代码与现实规则共存的必要性;AI加入则开启了新的想象空间。
窗外,旧金山的晨雾渐散。新的一天里,区块链网络在全球运转,智能合约忠实执行使命,DAO进行着人类最大规模治理实验,AI Agents以惊人速度进化。这个由代码创造的世界不完美但充满活力,有缺陷但不断进化,它承载着让世界更开放、透明和公平的承诺。
这或许就是”Code is Law”最深刻的启示:它并非完美教条,而是一场持续演进的实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仅是规则遵循者,更是缔造者——每一行代码都在塑造未来世界的模样。
声明:
- 本文转载自【Chao】,著作权归属原作者【@cwweb3】,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