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与包括@Flowslikeosmo在内的众多KOL合作后,我深刻体会到KOL营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帮你掌握话语权,用错了反而会被KOL牵着鼻子走。
市场就像一片牧场,而不少KOL扮演着”假牧羊人”的角色。每个周期都有大量项目将资金砸向KOL营销,但绝大多数都打了水漂。很多项目存在一个致命误区:以为付钱给KOL就能获得关注,关注度上去了就等于成功,互动量高了自然会有转化。现实却很骨感——95%的KOL带来的只是虚假繁荣的虚荣指标。那些动辄20万曝光、200条机器评论的数据,对TGE和TVL这些硬指标毫无帮助。正如@madladshad所言,太多项目沉迷于”昙花一现的营销”,却忽视了留存率和真正有价值的指标。
更讽刺的是,KOL们往往在收钱时对你的项目赞不绝口,一旦资金链断裂,转眼就表示”从未听说过”。根据我的观察,KOL大致可以分为三类:90%是纯粹的投机者,什么热点都蹭,数据全靠刷;5%是半吊子,虽有特定领域但经不住诱惑;剩下5%才是真正有价值的KOL,比如Kaito核心圈的那些人。不过话说回来,KOL乱象只是表象,真正的病根在于背后资本和团队的贪婪。
想要不被KOL反噬,首先要打好基本功。KOL充其量只是个放大器,如果连产品、叙事、品牌这些基础都没做好,找再多KOL也是白搭。太多项目连自己的身份定位都搞不清楚,就急着砸钱做营销,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当基础打牢后,如何与KOL打交道就成了关键。理想状态下,产品本身足够优秀,能自然吸引KOL主动宣传。但现实往往需要主动出击——通过@_kaitoai等工具筛选合适的KOL,在X平台上建立长期互动,把交易关系升级为人际关系。记住,微型KOL的转化效果往往比那些数据注水的大V更好。
营销漏斗的建设同样重要。从X主页到落地页,从产品体验到社区运营,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真诚的KOL能帮你打开知名度,但最终留住用户的还是产品本身。当用户因为认同而自发传播时,营销才算真正成功。
说起我的亲身经历,也曾被虚荣指标蒙蔽双眼,直到遇见@Flowslikeomso这样的真KOL才恍然大悟。通过真诚交往,我们不仅成为朋友,更建立起互利的商业关系。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这种基于信任的合作显得尤为珍贵。
说到底,营销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而非制造转瞬即逝的泡沫。与其广撒网式地投放,不如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寻找志同道合的KOL,建立长期共赢的关系。毕竟,当潮水退去时,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项目才能继续远航。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