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来,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经历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石油美元,再到美债与Swift体系的演变过程。随着Web3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金融技术正在重塑传统金融的清算与支付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正逐渐成为美元国际化的新型载体,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稳定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加密资产合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正在成为Web3时代延续美元霸权的重要数字工具。2025年3月26日,美国国会提出的《STABLE法案》标志着美元稳定币监管进入新阶段,该法案系统性地确立了发行门槛、监管框架与流通边界。目前法案已通过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审议,正在等待进一步表决。这不仅填补了稳定币市场的监管空白,更可能是构建下一代美元支付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

STABLE法案对美元稳定币的规范
这项法案的核心在于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专门的合规框架。法案首先明确了监管对象,主要针对那些直接用于支付和结算的美元锚定稳定币,而非所有声称与美元挂钩的代币。算法稳定币、部分抵押型稳定币等高风险产品被明确排除在外,只有实现1:1美元资产完全支持、具备透明储备结构的稳定币才被纳入监管范围。
法案特别强调”赎回权”机制,要求发行人必须随时履行1:1兑付义务。为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性,法案设定了严格的资产准备金要求,发行人必须持有高质量、可随时变现的美元资产,并接受美联储的持续审查。这种制度安排旨在防止稳定币沦为”伪锚定资产”,为数字美元替代品建立可靠的信用机制。
在储备监管方面,法案要求支付型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持有等额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禁止将储备资产用于投资或其他用途。同时,发行人需要定期接受独立审计,并将储备资产隔离存放在合规托管机构。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稳定币的锚定机制真实可靠,避免出现”表面锚定、实质空转”的情况。
法案还建立了统一的注册制准入机制,要求所有稳定币发行人必须在美联储注册,接受联邦层面的监管审查。根据法案规定,稳定币发行可以通过三种路径实现:成为联邦认可的支付稳定币发行机构、作为持牌储蓄银行或商业银行发行、或在州级许可基础上运营但接受联邦监管。这种多元化的合规路径设计,既保证了监管的统一性,又为创新保留了空间。
与欧盟MiCA法案的差异
在全球稳定币监管领域,欧盟的MiCA法案采取了全面覆盖的策略,将所有锚定资产的加密代币纳入监管范围。相比之下,美国的STABLE法案则聚焦于”支付型稳定币”这一特定场景,致力于构建美元链上支付网络。

两个法案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MiCA要求稳定币必须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发行,而STABLE法案允许合规审查后的非银行实体参与;在储备机制上,美国要求100%美元现金或短期国债,欧盟则允许更广泛的资产类型;从对Web3创业的适配度来看,美国法案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些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监管思路:欧盟注重金融秩序和系统稳定,而美国更关注如何通过法律确立”链上美元”的合法形式,构建数字美元支付基础设施。可以说,STABLE法案不仅是金融监管工具,更是数字美元体系制度化的开端。
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STABLE法案》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美元成为全球Web3的基准货币单位。美国政府正试图通过稳定币构建一个可程序识别、可审计、可集成的数字美元网络,为Web3支付底层协议奠定基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七版中,首次将稳定币纳入国际资产统计体系,这为稳定币的主权合规提供了全球制度支持。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稳定币监管已成为主权国家制度竞赛的重要领域。
正如曼昆律师所指出,Web3时代的合规竞争本质上是制度建设的竞赛,而美元稳定币正是这场竞赛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战场。虽然当前的监管框架可能还不完美,但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它可能正在塑造未来全球数字金融的新格局。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