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当开放的互联网逐渐收缩成一个简单的”提示栏”时,我们不得不思考:AI究竟会引领互联网走向更开放,还是将其变成新的付费墙迷宫?而这场变革的主导权,最终会掌握在大型中心化公司手中,还是更广泛的用户社区?
加密技术或许能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多次探讨过AI与加密的交汇点——区块链作为一种构建互联网服务和网络的新范式,其去中心化、结构中立和用户所有的特性,恰好能制衡当前AI系统中日益明显的中心化趋势。通过重构系统背后的经济关系,区块链有望助力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稳健的互联网。
“加密能构建更好的AI系统,反之亦然”的理念并不新鲜,但往往缺乏清晰定义。目前已有一些交汇领域开始吸引建设者和用户的注意,比如在廉价AI大规模普及背景下验证”人类性”的技术。而其他一些应用可能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实现。本文整理了11个AI与加密结合的实际用例,旨在探讨可能性和待解决的挑战。这些用例都基于正在开发的技术,无论是处理海量微支付,还是确保人类与未来AI的关系。
身份(IDENTITY)
AI交互中的持久数据与上下文
作者:Scott Duke Kominers
生成式AI依赖数据驱动,但在许多应用场景中,上下文信息(即与某次交互相关的状态和背景)往往更为关键。理想情况下,AI系统应该能记住用户的项目类型、沟通风格、编程语言偏好等细节。但现实中,用户不得不在不同会话中反复重建这些上下文,更不用说在不同系统间切换时的信息孤岛问题。
区块链技术可以让AI系统将关键上下文元素作为持久性数字资产保存,实现会话间的无缝加载和跨平台转移。区块链的前向兼容性和原生互操作性,使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案。在游戏和媒体领域,用户的偏好设置可以保持一致;在知识类应用中,AI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式;在企业环境中,不同AI系统间的上下文迁移也将成为可能。
目前最接近通用解决方案的是带有固定上下文的定制机器人,而Poe平台已开始尝试链下的上下文共享。将这些实践迁移到链上,就能构建一个由用户全部数字行为关键元素构成的”上下文层”,让AI系统立即理解用户偏好,优化交互体验。同时,链上的持久上下文还能催生围绕提示词和信息模块的新型市场,用户可以直接授权或变现自己的知识专长,同时保留数据所有权。
面向AI智能体的通用身份
作者:Sam Broner
身份是支撑当今数字系统的无声底层结构。随着AI智能体在客服、物流、支付等场景的广泛应用,平台形态正从单一界面转向跨平台、跨终端的分布式系统。这些智能体需要统一的”护照”,否则将难以识别支付方式、确认版本、查询能力或追踪跨平台声誉。
当前垂直整合的平台虽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代价是高昂的锁定成本。区块链网络提供的”无需许可的可组合性”,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更有用的智能体与更佳的用户体验。一个可信中立的身份层将赋予创业者真正的主权”护照”,鼓励分发与设计上的更多创新。
面向未来兼容性的”真人性证明”
作者:Jay Drain Jr. 和 Scott Duke Kominers
随着AI的广泛渗透,区分线上互动对象是真人还是程序变得越来越困难。去中心化的”真人性证明”机制(如Worldcoin的World ID系统)允许用户以隐私友好、可信中立的方式验证自己是真人。这种基于区块链的证明具备可移植性和无需许可的接入性,任何平台都可独立识别,无需通过中心化API授权。
虽然目前采用率仍是挑战,但一旦达到临界点,网络效应将快速显现。主流的消费级应用和服务,特别是在游戏、社交和约会领域,已开始与World ID合作。新的身份协议如Solana Attestation Service也在涌现,为构建去中心化身份体系打下基础。
AI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AI的去中心化实体基础设施(DePIN)
作者:Guy Wuollet
AI发展面临的两个主要瓶颈是能源和芯片获取。去中心化能源可释放更多电力资源,而DePIN能聚合游戏电脑、数据中心等来源的闲置芯片资源,构建无许可的算力市场。分布式训练与推理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供抗审查能力,确保开发者不会因依赖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而被封禁。
为AI代理、终端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提供基础设施与护栏
作者:Scott Duke Kominers
随着AI工具处理复杂任务能力的提升,它们将需要自主与其他AI交互。区块链技术可帮助建立开放标准,支持”前向兼容性”:当新的AI代理不断演化时,它们依然能够接入同一个底层网络。目前已有多家公司为代理间交互构建区块链”轨道”,如Halliday的跨链架构协议,以及Catena、Skyfire等支持AI代理间自动支付的项目。
让AI/vibe-coding应用保持同步
作者:Sam Broner 和 Scott Duke Kominers
生成式AI让软件构建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也为程序引入了大量”熵”。”vibe编程”虽然简化了依赖关系,却使程序在组件更新时容易出现功能或安全问题。区块链可嵌入”协议化的同步层”,通过动态更新确保跨应用兼容性,并有激励机制鼓励参与者改善协议。
新的经济与激励模型
支持收入分成的微支付机制
作者:Liz Harkavy
AI工具正在破坏开放互联网的经济体系。将收入分成机制嵌入互联网架构中,可以让内容创作者在AI驱动的交易中获得相应分成。区块链在”来源溯源”机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纳米级支付、智能合约和可编程的收入分配规则,建立全新的媒体经济模型。
区块链作为知识产权与来源溯源的注册系统
作者:Scott Duke Kominers
生成式AI的兴起迫切需要高效、可编程的IP注册机制。区块链允许不依赖中介的IP注册,提供不可篡改的创作证明,还能让第三方应用轻松识别、授权并与这些IP互动。已有基础设施开发者创建专门用于标准化、可组合IP注册与授权的协议,如Story Protocol。
以Webcrawler为代表的AI应该补偿内容创作者
作者:Carra Wu
近一半互联网流量来自非人类来源,网站却要为这些”未被邀请的访客”承担带宽和服务器开销。区块链可以作为新型模型的执行层:每个爬虫代理都持有加密货币,访问网站时通过链上协商付费。同时为人类用户开辟独立通道,通过World ID证明身份后继续免费访问。
更具隐私性的广告:精准却不越界
作者:Matt Gleason
个性化AI代理可以在不暴露用户隐私数据的前提下,根据用户设定的偏好投放广告,并在用户自愿互动后给予加密货币奖励。这需要低费用的数字支付系统、保护隐私的数据验证机制和新型激励模型,有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广告系统。
掌控AI的未来
由人类拥有和控制的AI伴侣
作者:Guy Wuollet
未来的AI伴侣将能根据个人需求高度定制,可能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关系对象。区块链等具备抗审查能力的托管平台,可能是实现不可审查、用户可控AI的最清晰路径。虽然目前距离普及还有距离,但相关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包括文本交互AI、视觉化头像和区块链性能提升。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