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两岸,一场关于稳定币未来的叙事正以截然不同的形态展开。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及稳定币,这一新兴支付工具在内地引发了持续关注。潘功胜指出,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全新挑战。与此同时,香港《稳定币法案》即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各大机构纷纷加速布局:蚂蚁集团旗下公司已启动牌照申请程序,域塔物流科技计划推出与比特币挂钩的数字代币,京东集团则放眼全球市场,希望通过稳定币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
稳定币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Delphi Digital报告显示,当前市场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其中Ethena等收益型稳定币增长迅猛,而Tether和Circle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超过1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被锁定在稳定币内,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市场之外的流动性池。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地区间的战略差异,更揭示了全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变革中的核心命题:究竟是政策驱动还是产业渗透将主导这场变革?
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径
美国和香港在稳定币发展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以Circle为代表的美国模式追求主流合规,致力于获得链上话语权。这家加密原生企业曾因监管不确定性导致上市计划搁浅,直到政策环境明朗后才重获发展机遇。相比之下,京东选择了一条由产业场景驱动的B端突围之路。其香港子公司已入选金管局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名单,计划发行与港元1:1挂钩的稳定币。京东避开已成红海的C端支付市场,转而发挥其在跨境贸易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优势,这与其说是追赶,不如说是业务优势的自然延伸。
在具体策略上,两家企业也各具特色。京东币链科技CEO刘鹏透露,公司已完成港元稳定币测试,下一步将拓展至跨境支付等实际应用场景。他们计划通过与合规批发商合作、对接全球交易所等方式,逐步构建稳定币生态。而Circle则着眼于更宏大的目标,试图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货币轨道,通过建立通用标准来实现网络效应的最大化。
殊途同归的商业远景
不同的发展路径指向了各具特色的商业远景。京东的构想是打造一个链上贸易帝国,未来还可能借助香港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而Circle的终极目标则是巩固美元在数字经济的霸权地位,成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Circle股价创新高之际,Ark Invest等机构已开始减持套现,这或许预示着政策利好已充分反映在股价中,真正的商业挑战才刚刚开始。
总体而言,京东与Circle代表了稳定币发展的两种范式。前者立足实体经济,从解决具体商业问题出发;后者着眼金融体系,以构建宏大愿景为导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京东需要证明其产业壁垒能否抵御通用协议的冲击,而Circle则必须面对深入具体应用场景的挑战。这场关于未来货币形态的探索,正在太平洋两岸以各自的方式持续推进。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