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创业Web3.0》是曼昆律师事务所推出的中国Web3.0创业者访谈系列节目,每周三晚邀请行业领军人物、知名投资机构和成功创业者做客直播间,通过深度对话、实战经验分享和合规探讨,推动中国Web3.0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月RWA专题月重磅来袭!本期节目聚焦”现实世界资产(RWA)如何实现合规化转型”,特邀曼昆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毛捷豪与王蕾律师展开专业对话。从DePIN到RWA的实践探索,毛律师将深入解析香港合规路径、全球监管动态、国内资产上链难点等核心议题,分享如何通过标准化和智能合约技术赋能RWA,帮助创业者规避风险、把握机遇,迎接RWA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新时代!
(温馨提示:本文由AI语音转文字生成,可能存在部分误差。)
欢迎本期嘉宾,请先做个自我介绍!
王蕾:各位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来到每周三的《创业Web3.0》直播栏目!我是曼昆律师事务所的王蕾律师,专注于RWA合规领域研究,今天非常荣幸能接棒牛小静律师主持本期节目。作为六月RWA专题月的第二期,我们将围绕”RWA合规现状、牌照要求与全球监管趋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我的老搭档、曼昆资深律师毛捷豪,他在Web3合规领域深耕多年,参与过多个RWA项目落地,实战经验非常丰富!期待毛律师带来干货满满的分享!如果今晚的内容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直播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留言互动!现在有请毛律师做自我介绍!
毛捷豪:感谢王律师的介绍!大家好,我是曼昆律师事务所的毛捷豪律师,主要从事Web3行业的民商事法律服务和合规工作,业务范围涵盖境内外法律事务。过去一年,我重点聚焦RWA赛道,深入研究其合规路径、发展潜力以及与稳定币的联动机制。在我看来,RWA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代币化,更是连接Web3世界与现实经济的重要桥梁。我的专业历程从DePIN领域起步,关注Web2与Web3的场景融合,逐步深入RWA领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各位创业者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欢迎大家随时提问交流!
王蕾:毛律师真是太谦虚了!从DePIN到RWA的转型经历确实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直播间的朋友们,准备好笔记本,今晚的干货内容绝对值得期待!
Q1:您是如何进入RWA领域的?这个领域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王蕾:毛律师,我们合作过多个项目,我对您在合规领域的专业度非常认可。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接触到RWA领域的?作为一名律师,这个领域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毛捷豪:哈哈,王律师,虽然我们很熟悉了,但面对镜头还是有点小紧张呢!我对RWA的兴趣源于对Web3与现实世界融合的思考。最早我在DePIN领域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接触到Web2场景与Web3技术的结合案例,比如物联网与区块链的协同应用。
在2021-2022年期间,虽然DePIN还没有成为一个明确的赛道,但我已经意识到纯粹的Web3内循环发展空间有限,必须与现实资产结合才能实现更大发展。RWA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逻辑。RWA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代币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赋予传统资产可编程性,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收益权碎片化、跨国流动性增强等。这让我认识到RWA是连接Web3与传统金融的重要桥梁,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一名律师,我不仅研究其合规路径,更关注RWA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可能性,这也是我持续深耕这个领域的动力。
Q2:RWA项目最常见的合规风险有哪些?
王蕾:您在RWA项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合规角度来看,创业者最容易遇到的风险点有哪些?能否为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毛捷豪:根据我的实践经验,RWA项目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环节:
1. 资产选择环节: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RWA化!很多创业者一上来就问”我的资产能不能上链?”但实际上需要先评估资产的合规性、流动性和可编程性。以美国市场为例,主流选择是国债、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如贝莱德的美债RWA规模已达30亿美元,其结构设计清晰,先确保合规性再进行代币化。而香港市场更青睐新能源、房地产收益权等非标资产,因为这些更贴近当地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但非标资产的合规复杂度更高,需要特别关注政策风险和市场接受度。
2. 发行地与代币化方式选择:在哪里发行RWA?采用token还是NFT形式?香港虽然允许资产代币化,但需要建立SPV(特殊目的载体)或基金结构来隔离境内资产。离岸发行虽然成本较低,但合规性较差,风险较高。创业者常常忽视不同司法管辖区监管要求的差异,这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
3. 投资人认购环节:代币化完成后,如何确保投资人的认可和参与?很多项目方过于关注token发行,却忽视了流动性需求和投资人信任建设,导致项目遇冷。
合规性是RWA项目的核心,创业者应该首先评估”这个资产是否适合RWA化”,然后选择合适的发行地和方式,最后确保市场接受度。
王蕾:资产选择、发行地选择和投资人认购这三大风险点,毛律师总结得非常到位,”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RWA化”这个观点确实能给很多朋友带来启发。
Q3:国内可以直接开展RWA业务吗?有哪些合规路径?
王蕾:直播间有观众提问,在国内可以直接开展RWA业务吗?有哪些合规的实现路径?
毛捷豪:在国内直接发行RWA token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币在国内是明确的监管红线。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变通方式实现,比如采用数字藏品或联盟链上的数字资产形式,与实体权益绑定。举例来说,可以将月饼提货券、葡萄酒提货券等实物权益1:1对应到数字藏品上,类似于链上提货凭证。这种方式需要确保权益的特定化(即一对一绑定),不能涉及非特定化的收益权或分红,否则可能触及非法集资红线。以葡萄酒为例,提货券本质上是实物兑换凭证,合规性相对较高,但在宣传营销时必须严格控制,不能涉及投资回报承诺。国内的RWA探索应该聚焦于权益类资产,结合联盟链技术,规避token化的监管红线。
Q4:哪些类型的资产RWA化合规难度最大?
王蕾:您接触过很多RWA项目,哪些类型资产或场景的合规难度最大?能否举例说明?
毛捷豪:合规难度高的资产通常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所有权结构复杂,二是监管政策严格。典型案例包括:
-
矿产资源:比如金矿的所有权涉及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多个维度,国内对这些资源的管控非常严格,代币化后难以确保合规性,链上确权与线下监管要求容易出现冲突,风险极高。
-
特殊资产:如文物、限制流通的国有资产等,涉及文化、产权等多重监管要求,直接进行RWA化几乎不可能实现。
相比之下,收益权类资产(如应收账款、房地产租金收益权)的合规难度相对较低。例如,香港的RWA项目经常将应收账款结构化为固定收益产品后再进行代币化,这样可以规避所有权问题。创业者在选择资产时,应该先评估其法律属性,再设计合规的结构方案。
王蕾:金矿、文物等资产的RWA化难度,毛律师的案例非常生动。收益权路径确实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Q5:RWA与传统金融产品(如REITs、ABS)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王蕾:RWA经常被拿来与REITs、ABS等传统金融产品比较,它们在合规路径上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毛捷豪:RWA与传统金融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
前端:资产上链的标准化要求:RWA的核心在于资产上链,需要明确”什么资产可以上链”、”以什么标准上链”、”由谁来监管”等关键问题。以香港为例,RWA项目需要通过SFC(证监会)审批,涉及KYC/AML、信息披露等要求。而传统ABS/REITs更关注企业信用评级,链上环节相对薄弱。RWA的标准化(如智能合约设计、第三方审计等)是新的挑战,也是合规重点。
-
后端:代币的可编程特性:RWA通过智能合约赋予资产可编程性,比如实现自动化收益分配、跨链交易等功能,这是传统金融产品所不具备的。从合规角度来看,代币功能的实现(流动性管理、违约风险控制等)需要全新的监管框架,传统金融的基金、证券法规无法完全覆盖。
虽然RWA的合规路径更为复杂,但正是这种可编程性让它具有无限可能性,成为连接Web3与传统金融的真正桥梁。
王蕾:标准化要求与可编程特性,毛律师对两者区别的分析非常清晰。
Q6:开展RWA项目需要哪些牌照或资质?
王蕾:RWA项目通常需要取得哪些牌照或资质?香港、迪拜等主要司法管辖区的具体要求有何不同?
毛捷豪:目前RWA没有专属牌照,需要依托传统金融牌照,不同地区的要求差异较大:
-
香港:SFC的9号牌(资产管理牌照)是核心资质,比如基金代币化需要基金管理人资质。香港的RWA沙盒(Ensemble)允许个案审批,但这并非正式牌照,仍需要传统证券法规(如1号牌、4号牌)的支持。
-
迪拜:目前没有RWA专属牌照,第一期沙盒(2025年4月截止)允许项目测试,但需要获得VARA(虚拟资产监管局)审批,涉及托管、交易等许可。
-
其他地区:美国SEC要求RWA项目符合Reg D/S豁免条款或注册为证券;欧盟MiCA法规(2024年12月生效)将RWA分为ARTs(资产参考代币)与EMTs(电子货币代币),需要取得特定许可。
香港的合规路径相对清晰,但流程较为复杂,目前可行的方案是采用SPV+基金结构。创业者需要先明确资产类型,再匹配相应的牌照要求。
Q7:国内资产在香港发行RWA面临哪些合规障碍?
王蕾:直播间有观众提问,国内资产在香港发行RWA会遇到哪些合规障碍?离岸发行有哪些优劣势?
毛捷豪:国内资产在香港发行RWA主要面临以下障碍:
-
双重监管要求:需要在境内设立SPV接收资金,然后在香港建立私募基金和完成代币审批,涉及SFC的KYC/AML、信息披露等要求。这一过程成本高昂、流程复杂,除非像蚂蚁集团这样的大型机构,否则很难获得监管豁免。
-
资产隔离要求:国内资产不能直接发行token,需要通过SPV等结构进行隔离,确保不触碰国内的发币监管红线。
-
政策风险:国内监管政策较为严格,收益权类资产(如应收账款)相对容易通过审批,而房地产等不动产由于所有权问题受到较多限制。
离岸发行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但合规性较差,缺乏监管认可,风险较高。香港的合规路径虽然成本较高,但安全性更好,适合有实力的团队。我建议创业者选择香港市场,借助曼昆这样的专业律所,设计SPV+基金结构,降低合规风险。
Q8:艺术品、培训课程等非标资产适合RWA化吗?
王蕾:直播间有观众询问,艺术品、培训课程等非标准化资产能否进行RWA化?与NFT有什么区别?是否存在非法集资风险?
毛捷豪:艺术品、培训课程等非标资产可以探索RWA化,但难度和合规要求各不相同:
-
艺术品:直接代币化难度较高,因为涉及复杂的所有权问题,需要评估违约风险、投资人保障机制等。可以考虑通过收益权(如租赁协议)进行结构化设计后再代币化。与NFT的区别在于,RWA更注重链上流动性和合规性,而NFT更侧重收藏价值。
-
培训课程:类似于数字藏品的模式,需要1:1绑定具体权益,比如一小时课程视频,类似于电子提货券。在宣传营销时不能涉及投资回报承诺,否则可能触及非法集资红线。未来可以考虑将课程视为合同权益,与数字资产绑定,但收益权拆分需要特别谨慎,避免触碰监管红线。
这类非标资产RWA化的合规关键在于特定化(1:1绑定)和营销边界控制,需要设计清晰的法律结构。
Q9:全球RWA监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地区政策更为开放?
毛捷豪:目前全球RWA监管呈现分化趋势,各地区政策取向不同:
-
香港:政策开放且监管框架清晰,即将生效的《稳定币条例》(2025年)和Ensemble沙盒都支持RWA发展,SFC采取个案审批方式,绿色能源、科技类资产备受青睐。
-
美国:SEC监管非常严格,需要注册为证券或符合Reg D/S豁免条款,贝莱德30亿美元的美债RWA项目是行业标杆,合规路径已经相对成熟。
-
欧盟:即将生效的MiCA法规(2024年12月)将RWA分为ARTs和EMTs两类,监管框架明确,适合结构化资产。
-
新加坡:6月30日起FSW法案生效,监管政策收紧,连居家办公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项目方需要格外谨慎。
-
迪拜:沙盒机制较为灵活,但VARA要求较高,适合大型机构,中小团队进入门槛较高。
政策开放地区:香港、欧盟、美国(针对大型机构);政策灰色地带:迪拜、新加坡(监管趋严)。建议创业者参考贝莱德、蚂蚁集团等成功案例,积极与当地监管机构沟通,设计合规发展路径。
Q10:对RWA创业者有哪些建议和行业洞察?
王蕾:直播间很多朋友关心如何坚持到RWA行业爆发。您是如何保持信心的?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能否用一句话总结您的分享?
毛捷豪:RWA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2025年6月可能是一个重要起点,预计2027-2030年将迎来爆发期。稳定币的发展是关键因素,下半年香港相关法案落地后,法币与稳定币的转换规模将直接影响RWA的发展进度。我的信心来源于对这个行业的持续观察,从DePIN到RWA,过去三年见证了香港、新加坡、欧盟等地合规框架的逐步完善,保持好奇心和耐心让我能够持续深耕这个领域。对于创业者,我的建议是:
-
聚焦熟悉领域: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如中国、香港、美国市场),重点关注绿色能源、DeFi等合规相对成熟的赛道。
-
借鉴成功案例:学习贝莱德美债RWA、蚂蚁集团基金RWA等项目经验,采用SPV+基金结构设计。
-
保持开放心态:RWA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需要法律、技术、金融等多方面知识,建议寻找曼昆这样的专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
总结来说:突破资产代币化的局限思维,从更高维度理解RWA作为Web3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桥梁,保持耐心深耕,必将在这一蓝海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王蕾:感谢毛律师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分享!从三大风险环节到香港合规路径,从全球监管趋势到非标资产探索,毛律师用实战经验为RWA创业者指明了方向。下周三我们将继续RWA专题讨论,聚焦技术实现路径,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再次感谢毛律师,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
毛捷豪:谢谢王律师,也感谢直播间朋友对曼昆的支持,RWA的未来值得期待!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