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刘红林律师保留所有权利。
在加密货币行业,”年轻化”已从标签演变为行业现实。
一张”加密行业年轻领袖”榜单近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从BNB、SVM到Infini,从研究员到风投机构,从交易所运营到Meme社区创始人,清一色都是20多岁的年轻面孔。最年轻的仅19岁,最大的也不过27岁。这些年轻人不仅是项目代言人,更是行业叙事的主导者、圈层组织者,甚至资本调度者。
刘红林律师不禁感慨:”Web3本质上属于00后的时代…”
这并非情绪化表达,而是基于行业发展的时间推演。以当前区块链(尤其是以太坊稳定币项目)的发展速度来看,行业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至少还需5-10年。届时00后将步入30-35岁的黄金年龄,兼具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而80后、90后从业者将面临体力与精力的双重考验,转型投资人或成为职场导师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Web3行业的竞争法则已经改变:经验优势让位于话语权、社区感知力和信息敏感度——这些恰恰是年轻一代的强项。
榜单上的年轻人大多没有传统金融或互联网大厂背景,这种”白纸状态”反而让他们摆脱了路径依赖。他们不是从Web2转型而来,而是真正的”链上原住民”。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投资、运营社区、担任KOL,对加密货币的游戏规则、营销手法和生态联动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
更关键的是,他们建立了全新的协作模式:通过朋友圈、Telegram群组、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借助不断演变的Meme文化形成信任网络。这种新型协作方式往往让老一辈从业者难以适应。
Web3老将的转型困境
对于80后、90后的Web3从业者而言,近年来的行业变化令人应接不暇:从Layer1到RWA再到AI+Crypto,技术叙事快速迭代。虽然做了许多”正确”的事——开发公链、创建钱包、管理基金,但市场真正追捧的,可能是某个23岁研究生课余开发的空投机器人或钻石手社群。
问题不在于努力程度,而在于节奏错位。当下的Web3世界更看重速度而非规模,流量重于基础设施,话术胜过经验。行业需求已经从”技术实现能力”转向”快速反应能力”,从”资产积累”转为”情绪创造”。
年轻从业者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更在于他们更短的反馈周期、更少的思维定式和更灵活的社交运营能力。他们的底层逻辑建立在社交网络而非白皮书之上。
这恰恰体现了Web3的本质:一个以社区驱动和共识建立为核心的实验性产业。中年从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参与成本过高——难以持续熬夜参与Discord讨论,无法频繁参加全球生态活动,也难以将社交账号变成生活的延伸。
Web3时代的接力棒传承
1961年,26岁的李敖在《老年人和棒子》中犀利质问知识界前辈”既不退场,也不带徒,不愿交棒”的现象。这句话穿越时空,精准点出了当前Web3领域部分”老韭菜”的状态。
在加密世界,”接力棒”意味着技术话语权、流量组织力和社区影响力的转移。李敖提醒年轻人不要高估前辈的传承意愿——很多人交出的可能只是被时代淘汰的空心棒。
真正的传承不是形式上的支持,而是实质性的资源让渡。老一辈Web3从业者不必与年轻人争夺流量,而应该成为他们的资源支持者和风险管控者。无法成为23岁的内容创作者,但可以投资、孵化、服务他们,将自己转化为年轻人成长的杠杆。
值得尊敬的”加密前辈”,不是站在台前假装年轻,而是在幕后为年轻人搭建舞台。不是讲述”我当年”,而是帮助他们表达”你现在”。不是争夺”下一棒”,而是让接力棒更好传递。
Web3的演进不是代际对抗,而是生态共生。这反映了行业从”技术驱动”向”叙事驱动”的结构性转变。最先感知并适应这一变化的,正是那些”19岁运营推特、23岁编写智能合约、25岁启动项目”的新生代从业者。
老一辈需要做的不是教导,而是重新学习。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