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币市场正面临监管碎片化挑战,不同司法管辖区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可能影响行业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新兴参与者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数据显示,随着各国监管框架逐步完善,稳定币总市值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来源:DefiLlama
全球稳定币监管呈现三大模式分化
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已形成三种截然不同的稳定币监管范式:欧盟的MiCA框架允许非银行机构在银行业监管下运营;美国的GENIUS法案则将发行权限定于银行和联邦特许机构;而香港新出台的《稳定币条例》则实施严格的许可制度,由金管局负责审批。
布雷顿森林委员会成员Udaibir Saran Das教授指出:”这种监管分化导致发行人需要为每个司法管辖区建立独立的合规体系,包括设立专门法律实体、审计流程和治理架构,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复杂性。”
-
欧盟MiCA:非银行机构可在监管下开展业务
-
美国GENIUS:仅限银行和特许机构发行
-
香港模式:金管局实施严格许可管理
Bruc Bond首席执行官Krishna Subramanyan警告称:”这种监管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化,抑制创新。合规成本的分化将决定哪些参与者能够实现规模扩张。”
监管协调的必要性与挑战
美国GENIUS法案旨在确立其在加密领域的领导地位。来源:白宫
随着稳定币日益融入全球支付体系和资本市场,监管协调的呼声渐高。Subramanyan指出:”这不是协调是否可取的问题,而是金融稳定是否能在缺乏协调的情况下得以维持的问题。”
“当跨境交易量达到临界点时,监管差异将产生实质性经济外部性,届时协调压力将显著上升。”
专家认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有望在储备要求、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定基准标准。Das教授强调:”建立跨境稳定币监管协作机制虽然复杂,但对防范监管套利至关重要。”
全球稳定币监管的未来走向
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美国GENIUS法案可能通过其结构化的监管方法影响全球标准,而香港的严格模式则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质量基准。分析指出,短期内监管竞争仍将持续,各国将稳定币监管作为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政策工具。
行业观察家预测,随着监管环境的演变,市场可能迎来整合浪潮,资本实力不足的中小型发行商将面临严峻挑战。长期来看,主要金融中心的监管趋同虽具可能性,但实现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