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全球数字金融枢纽的地位日益巩固,其清晰的监管框架正持续吸引全球资本关注。最新消息显示,多家大型中资科技企业正积极寻求与香港数字银行合作,共同申请稳定币牌照。这一动向不仅有望重塑香港稳定币市场格局,更可能显著加速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进程,打开万亿级市场规模。
一、中资企业竞逐香港稳定币牌照,数字银行成关键合作伙伴
-
合作模式明确:据港媒报道,中资科技巨头正计划联手香港数字银行提交稳定币牌照申请。这些科技企业多为香港数字银行的股东,尤其关注代币化资产交易与跨境支付业务的拓展。
-
富途证券积极布局:富途集团董事总经理曾煜超透露,公司正探索支持用户以稳定币作为账户余额或持仓资产进行股票交易,并协助完成法币清算与结算,提升投资效率。
-
RWA资产类别广泛:RWA涵盖现实世界中具备稳定收益能力的资产类型,如酒店租赁、光伏发电站,乃至股票、债券及大宗商品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代币化后,这些资产可在链上实现高效交易与管理。
-
总部推动项目落地:多位在港中资金融从业者表示,正在积极尝试推进RWA项目,甚至有机构将其视为“总部指定的战略任务”,反映出企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
法律服务机构业务激增:随着市场热度提升,香港多家律师事务所,如金杜、君合等,在数字货币相关业务方面的需求显著增长,中资金融机构从业者业务节奏明显加快。
-
行业会议反响热烈:8月7日,蚂蚁数科联合多家机构在香港交易所举办RWA主题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等重要嘉宾出席。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反映出市场对RWA的高度关注。
二、中资金融机构积极试水RWA,战略布局自上而下展开
-
总部战略引导:某国企资管驻港负责人表示,当前RWA推进呈现“自上而下”特征,总部希望境外机构积极尝试,为稳定币发行后的生态建设打下基础。
-
多家机构已先行:包括华夏基金香港、太平资管香港、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等中资机构已在港推出多款数字货币产品。华夏基金(香港)更于2024年推出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2025年又发行港元、人民币及美元货币基金代币化产品。
-
产品表现优异:截至8月21日,华夏比特币现货ETF规模已达约20.72亿港元,嘉实和博时的同类产品分别达2.6亿和14.75亿港元。太保资管香港于今年3月推出首只美元货币市场基金代币化产品,规模为1亿美元。
-
行业前景广阔:一位在港中资机构负责人指出,未来金融从业者需普遍掌握链上产品知识,预计更多传统金融产品将逐步实现代币化。
三、RWA需理性看待:并非所有机构与资产都适合上链
-
警惕市场过热:太保资管香港CEO周成岗表示,当前RWA在香港存在一定“虚火”,需保持冷静。尽管多数金融资产未来可能上链,但具体进程仍取决于生态成熟度。
-
上链需符合金融逻辑:资产上链应基于真实的业务需求和金融合理性,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这一路径。若底层资产质量不足,即便上链也难以改善流动性问题。
-
法律保障至关重要:RWA产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之上。无论是代币持有者的权益,还是对应底层资产的所有权,都需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支撑。
结语:
中资科技企业携手香港数字银行申请稳定币牌照,成为推动香港数字金融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合作不仅将重构稳定币市场,更可能极大推动RWA代币化的发展,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然而,行业也需理性看待RWA,确保其发展符合金融逻辑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香港正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进一步巩固其国际数字金融中心地位。
推荐阅读:香港确定2026年实施巴塞尔加密资产资本金新规,严禁稳定币炒作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