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肖飒lawyer,作者:肖飒法律团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如果借出的是加密货币,还能不能受到法律保护?法院会支持“还钱”吗?
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加密货币借贷纠纷案件,最终判决借款协议无效,并驳回了原告要求偿还等额人民币的诉讼请求。本文结合该案例,为大家解析加密货币借贷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法院驳回“欠债还钱”请求,原因何在?
该案原告林某与被告刘某于2018年签订借款协议,约定刘某向林某借款1000万元。但交付方式并非直接转账人民币,而是由林某购买等值以太币并转入刘某指定账户。协议同时约定,刘某需在2020年6月以人民币形式归还借款。
协议签订后,林某依约向刘某转入了3165枚以太币,刘某也出具了收款收据,确认收到1000万元人民币等值的加密货币。然而到期后刘某未归还借款,林某多次催收无果,最终向法院起诉,要求偿还本金及利息。
出乎意料的是,法院认定该借款协议无效,驳回了林某的全部诉讼请求。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明明有协议和收据,为何法院不予支持?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密货币的法律属性。
二、加密货币借贷为何不受法律保护?
(一)加密货币借贷不构成有效借款合同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民间借贷纠纷通常因合同履行问题引发,但前提是必须存在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进一步明确,借款合同应包括币种等条款,而“币种”仅指人民币、外币等法定货币。因此,加密货币不能作为借款合同的标的物。早在2017年,《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就已指出,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使用。
2021年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也再次强调,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偿性,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两份文件明确传递出一个信息:虚拟货币不能用于借贷活动,相关合同因标的物不合法而无法成立。
(二)加密货币借贷违背公序良俗
除了导致合同不成立,以加密货币作为借贷标的还可能因“扰乱金融秩序”被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进而导致合同无效。本案法院正是基于这一点判决协议无效。
民间借贷本质属于资金融通行为,而国家已通过多项政策明确禁止加密货币流通,这构成了金融管理领域的“公序”。林某与刘某的交易行为违反了这一公共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此法院认定涉案借款协议无效,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三、如何应对加密货币借贷风险?
加密货币借贷不仅可能因非法定货币导致合同不成立,还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但并非完全没有应对之策,以下是几点建议:
由于加密货币借款合同不属于民法典规定的借款合同,发生纠纷时不宜以“民间借贷纠纷”为案由起诉。即便以合同纠纷、不当得利或返还原物为由提起诉讼,目前在司法实践中也较难获得支持。
建议在起草合同时进行特殊安排,例如约定由境外争议解决机构管辖,并选择双方可接受的适用法律,以便在发生争议时借助司法强制力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无论加密货币借贷是否被认定为“借贷关系”,都应详细记录交易信息,包括币种、借款金额、转账地址、利息等,最好以书面形式保存,作为日后可能的证据使用。
结语
尽管加密货币借贷并非完全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索,但由于其匿名性、跨境性等特征,原物追回难度较大。而等额人民币赔偿也可能再度陷入“是否扰乱金融秩序”的争议,法院未必支持。因此,进行加密货币借贷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之中。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