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意图(Intent)概念正成为加密世界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Anoma和TG Bot两个典型案例入手,深入探讨意图背后的AI范式转移,全面分析意图概念的演化历程、交互范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并对Web3交互智能化面临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展望。
摘要
6月Paradigm发布的《Intent-Based Architectures and Their Risks》首次将意图概念带入大众视野。这一概念虽非全新,却在ETHCC大会上成为热议话题。DForce创始人Mindao指出,币圈历来追求操作的抽象化和自动化,从聚合器、CEX到合约钱包、跨链DeFi,再到Chainlink和最近的自动化中间件及Telegram bot,都在践行这一理念。
意图带来的新变化在于:过去以产品交互为核心,而AGI时代转向以人机交互为核心。AI/LLM大语言模型展现出增强加密交互的巨大潜力。
Anoma与Unibot:意图落地的两种路径
在众多意图相关项目中,Anoma Foundation和Unibot最具代表性。Anoma Foundation凭借”以意图为中心”的架构,在Layer1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三轮融资共获5780万美元投资。其创始人Adrian Brink在EthCC演讲中阐述了Anoma的创新之处:所有交互始于用户意图,经过”魔盒”架构处理,实现意图收集、匹配和交易处理的完整流程。
Anoma生态已形成完整创新体系,包括通用Dapp架构Anoma、隐私结算层Namada、开发工具AnomaVM、Typhon共识和Taiga执行环境。虽然获得CMCC Global等机构热捧,但自上而下的Anoma目前仍缺乏令人兴奋的落地应用。
相比之下,Unibot这类Telegram交易机器人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展现了意图落地的可能性。通过简化DEX交易流程,Unibot催生了总市值近2亿美元的TG Bot赛道。二者殊途同归,都致力于简化用户交互体验,引入可编程、可定制的用户意图层。
AI驱动的交互范式革命
AI正在引领计算机交互的第三次范式转移:从批处理、命令交互转向意图交互。基于LLM的生成式AI彻底改变了人机交互方式,将复杂的UI交互简化为自然语言对话。这种变革为加密世界带来了基于意图的全新交互命题,LLM通过理解和描述用户意图,使区块链交互变得更加智能。
意图概念的演化与现状
意图概念并非Web3首创。Web2时代,Google搜索引擎和亚马逊电商平台就已实践基于意图的交互。2017年Gartner报告首次提出”基于意图的网络”概念,预测这将成为网络领域的下一个里程碑。
在Web3领域,意图概念虽未完全明确,但已形成一些共识。Paradigm将其定义为”允许用户将交易创建委托给第三方的一组声明性约束”;Anoma认为意图是”用户定义系统可以做什么的约束”;Propellerheads则视意图为”需要第三方帮助的部分交易”。
当前,意图相关项目可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架构层如Anoma、DappOS;配套设施如ERC 4337、Juvix语言;企业应用如PropelleHeads API;以及消费者应用如智能钱包、DEX和TG Bot。这些项目正在推动Web3交互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Web3交互智能化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意图中心化架构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专用编程语言缺乏、合适架构不足、领域解析器缺失、实现过程中心化、前端识别工具不足、可组合性欠缺以及安全隐患等。
展望未来,随着相关协议的发展,Web3有望形成更友好的智能交互界面,使用户能够像使用Uber一样简单地与各类DApp交互。以意图为中心的架构将话语权交还用户,使其成为链上活动的真正主导者。从账户抽象到意图交互,Web3终于开始重视用户体验,智能化交互的曙光即将照亮这片黑暗森林。
致谢:
感谢Web3 Analytics、Crypto V、Haotian等专家对本文的宝贵意见和讨论。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