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之下这三个概念似乎毫无关联,但它们的技术原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Rollup、铭文和SCP的技术本质,同时也会让您对模块化区块链有更深刻的理解。
Rollup技术的演进
以太坊二层解决方案经历了长期演化后,Rollup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方案。其核心在于Sequencer(排序器)会先收集并排序交易、打包区块形成软共识,随后提交至L1进行验证达成硬共识。值得注意的是,L1不会重新执行所有交易来验证,否则就违背了L2扩容的初衷。正因如此,才诞生了OP(欺诈证明)和ZK(零知识证明)这两种高效的验证方式。
OP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L1默认不主动验证,而是允许任何第三方进行验证。当发现可疑交易时,验证者可以提出质疑,L1才会介入核实。如果核实确实存在欺诈行为,就会对Sequencer进行惩罚(其押金已锁定在L1合约中)。若在特定窗口期内无人提出异议,系统就会默认交易有效。
相比之下,ZK方案则要求L2生成有效性证明,由L1验证该证明的正确性。验证证明的计算量远小于重新执行整个区块,却能达到相同的验证效果,这种优雅的解决方案完美体现了零知识证明的价值。
铭文技术的本质
铭文技术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Rollup,同样涉及链下数据上传,但区别在于L1不会验证这些数据。以Ordinals协议为例,即使用户账户中没有ORDI代币,仍然可以在比特币链上铭刻转账交易。比特币网络会无条件接收所有铭文数据,不论其是否有效,这就形成了一个包含有效和无效数据的”脏账本”。
{“p”:”brc-20″,”op”:”transfer”,”tick”:”ordi”,”amt”:”1000″}
Ordinals协议通过”客户端验证”机制确保账本有序运行。钱包和浏览器会将”脏账本”下载到本地,然后过滤掉无效数据,最终呈现给用户一个干净的账本视图。这种设计使得铭文本质上成为一种链下共识机制。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链下共识是否安全可靠。实际上Ordinals协议完全开源,任何人都可以基于相同规则从”脏账本”中重建出一致的状态记录。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对比多个客户端的显示结果来确认数据的有效性。铭文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Onmi-BTC和波卡的RMRK,BRC20之所以能够爆红,更多是抓住了市场对公平发行的需求,而非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SCP范式的创新
Arweave提出的SCP(基于存储的共识范式)实际上早于模块化区块链概念的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将计算与存储分离。现在看来,SCP与铭文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SCP范式下,区块链仅作为存储层保存状态数据,完全不参与计算验证。
SCP与铭文的关键区别在于它将数据有效性规则也存储在链上。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根据链上存储的”脏账本”和验证规则,独立重建出完整的账本状态。这种设计巧妙地将铭文的链下共识转化为更可靠的链上共识。
深入分析Rollup、铭文和SCP这三种技术,虽然起源各异,但都体现了链下计算的核心理念。Rollup和SCP旨在通过减少L1的计算负担来实现扩容,而铭文则让计算能力有限的区块链能够以特殊方式支持复杂计算。这三种方案都展现了模块化设计的智慧。
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铭文实际上是将比特币作为数据可用性层的L2扩展方案,尽管它还不是完整的L2区块链。理论上,足够复杂的铭文协议完全可以实现图灵完备,甚至构建出完整的区块链形态。
铭文和SCP这种”脏账本+链下验证”模式,其实更适合专为数据存储设计的公链,比如Arweave和Celestia。比特币作为价值存储网络,其设计初衷并非数据存储,这使得基于比特币的铭文生态在扩展性上存在天然局限。就像让藏獒拉磨虽然可行,但显然不如用驴更合适。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比特币铭文可能不适合构建复杂的DeFi生态,但作为meme文化的载体,它确实为社区带来了不少乐趣。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