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区块链可扩展性问题时,我们需要正视两个关键事实。首先,无论是基础链还是二层网络,任何单一链都无法提供支持互联网规模所需的吞吐量。其次,真正的区块链扩展应该意味着扩大对流动性和共享状态的访问,如果通过增加多条链来扩展区块空间却导致流动性碎片化,这种方案实际上并不可行。
这些观点对当前主流的模块化和整体化区块链扩展理论都提出了挑战。整体化理论认为单一高吞吐量链是最佳扩展方案,而模块化理论则主张通过多链或多Rollup生态系统来实现扩展。然而,如果上述两个观点成立,那么真正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通过跨链技术来扩大对共享状态和流动性的访问。这正是Polygon提出的聚合层(AggLayer)方案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文将详细解析AggLayer的工作原理,它与共享序列器或证明者的区别,以及它如何解决当前区块链生态面临的关键问题。
当前区块链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层网络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流动性和状态在Rollup和基础链之间的碎片化问题。这不仅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增加了使用复杂度,还带来了高昂的成本。流动性碎片化导致更高的交易滑点和更差的执行效果。即使是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的Rollup,用户也需要往返以太坊才能完成无需信任的跨链交易。
交易最终性与有效性验证
目前无法实现低延迟、无需信任的跨链交易的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性和有效性问题。举例来说,当链A上的Alice想向链B上的Bob转账时,链B需要确认两个关键条件:Alice的交易批次必须在以太坊上完成最终确认,同时链B必须能够验证链A交易后的状态是有效的。
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出现双花攻击或资金盗窃等安全问题。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无需信任的跨链交易必然伴随着显著的延迟,这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是相悖的。聚合层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聚合层的创新解决方案
作为Polygon生态系统的核心组件,聚合层是一个由质押节点运行的去中心化协议,它通过三个关键阶段的工作流程来确保跨链交易的安全性和统一性。
首先,在预确认阶段,链向聚合层提交新区块的标头和轻客户端证明。接着在确认阶段,链生成并提交有效性证明。最后在最终确定阶段,多个链的证明被聚合并提交到以太坊主网。这种设计允许链在延迟和活跃性之间做出灵活权衡,同时确保跨链交易的安全性。
聚合层的工作原理
聚合层通过创新的异步互操作性机制解决了跨链交易的安全问题。以跨链转账为例,链B可以暂时假设链A的状态有效,而不必等待其在以太坊上最终确认。聚合层会构建依赖关系图,并通过证明聚合电路强制跨链状态的一致性。这种设计确保了如果某条链提交了无效状态,所有依赖该状态的交易都无法最终确认。
对于原子交易场景,聚合层同样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当用户提交跨多个链的原子交易包时,聚合层会验证各链之间的状态一致性,确保要么所有交易都成功执行,要么全部不被包含。这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跨链原子交易的可靠性问题。
弹性协调基础设施
聚合层不仅提供了安全保障,还支持灵活的协调机制。链运营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互操作性策略,从完全等待最终确认到接受预确认状态。这种设计确保了Polygon生态系统既保持灵活性又具备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聚合层的设计理念强调最小化和灵活性。它不强制要求所有链采用相同的协调机制,而是允许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这种设计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既保持了统一性,又尊重了各链的自主权。
展望未来
聚合层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使用体验如同单一链的多链生态系统。这种设计综合了单一体系和模块化的优势,既保持了统一的状态和流动性,又实现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愿景只有基于零知识证明的系统才能实现。与乐观Rollup方案相比,聚合层赋予了链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它们自由选择执行环境和序列器方案,同时确保跨链交易的安全性和低延迟。
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弹性、可扩展、无需许可且统一。正如互联网为信息交换提供了统一平台一样,聚合层旨在为价值交换构建一个统一的界面。这正是Polygon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单一的,不是完全模块化的,而是聚合的。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