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块链行业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Web3产品能够通过代币发行赋予用户真正的资产所有权。比如在区块链游戏中,玩家可以真正拥有游戏资产,而不是像传统游戏那样由游戏公司托管;NFT技术则让创作者能够真正掌握作品所有权,并获得更合理的激励回报。
区块链技术确实有效解决了传统资产的托管问题。然而在摆脱中心化机构后,构建链上所有权的过程中却暴露出更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用户权益受损,也为某些项目方进行监管套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本文将聚焦所有权经济的基础性问题,深入分析哪些代币真正代表资产所有权,而哪些代币实际上比传统Web2模式更加中心化。
代币持有不等于资产所有权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持有代币就意味着获得资产所有权。比如持有某个项目的治理代币就等同于拥有项目所有权,持有链游NFT就相当于拥有游戏装备所有权。然而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
代币本身并不天然等同于资产,它更像是现代汉语中的”票”概念,只是一种可以承载各类不同资产的通用媒介。只有当其被赋予具体权利和义务时,这种通用媒介才会演变成特定资产类别。
决定代币属性的核心要素是其承载的具体权利。目前市场上简单将代币持有等同于所有权的主张,实际上都存在一定误导性。就像演唱会门票的价值不在于纸质票券本身,而在于主办方承诺的演出;银行存单的价值也不在于那张盖有印章的纸条,而在于未来还本付息的承诺。
这些承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当承诺方违约时,司法体系会强制其承担相应后果。这才是大多数权利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当权利被侵犯时,有相应的救济机制提供保障。没有救济措施的权利,本质上只是一纸空文。正如法谚所说:”无救济则无权利”。
因此,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资产权利,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所有权。
如何辨别真正的所有权代币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几类典型链上资产,来辨别哪些代币真正代表所有权,哪些只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中心化资产。
治理代币的虚实
虽然Web3项目不以股份公司形式存在,但其发行的治理代币常被视作项目所有权凭证。实际上,许多治理代币与股票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是治理范围不同。公司股票持有人可以对人事、财务等所有事项作出决议,而很多Web3项目的治理权却是”有限”的——虽然可以修改协议参数,却无法阻止项目方转移金库资金。
其次是执行机制差异。治理代币持有人可以投票决议,但执行仍需依赖项目团队。若团队不履行义务,代币持有人往往束手无策。
真正的治理代币所有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治理权不受限,特别是对金库资金的控制权;二是决议能在链上自动执行。目前大多数链下执行的治理权都处于”裸奔”状态,缺乏有效救济手段。
不过DeFi领域已有成功案例。以Compound为例,其治理提案以可执行代码形式提交,通过后由智能合约自动部署,完全消除了对团队的信任依赖,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
游戏装备所有权的困境
链游NFT虽然解决了资产托管问题,但其使用仍依赖项目方的中心化服务器。判断NFT是否真正代表所有权有两个关键:一是NFT是否由玩家自主掌控;二是游戏核心逻辑是否上链。
目前多数链游能满足第一条,但受限于公链性能,很多游戏不得不将核心逻辑运行在链下服务器。这种情况下,一旦项目方更改代码或停服跑路,玩家资产功能将立即归零。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底层公链性能的大幅提升。值得期待的是,StarkNet、Arweave等正在开发”全链链游”,有望真正实现游戏资产所有权。
金融资产的标杆
金融资产是目前实现用户所有权最成功的领域。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债权凭证,如Compound的cToken、Aave的aToken等,持有者可随时按约定赎回资产,完全不需要信任项目方或依赖司法系统。
USDT、USDC等中心化稳定币虽然依赖托管方信任,但由于接受传统金融监管,用户的资产所有权也能得到较好保护。
“链改”资产的本质
近年来出现的”链改”项目,大多只是将链下资产凭证上链,其权利保障仍需依赖传统司法体系。这类项目虽然发行代币,但本质上更接近Web2项目。
警惕概念与监管套利
深入探讨所有权概念很有必要,因为在过去牛市中,利用所有权概念进行套利的行为屡见不鲜。
许多项目的治理代币仅有有限治理权,却仍被市场按股票标准炒作;打着X2E旗号的GameFi链游,核心逻辑仍运行在中心化服务器上。这些项目一边以赋予所有权为名发币募资,一边掌控着绝对控制权,实际上是集Web3的无监管与Web2的中心化于一身。
构建Web3项目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解决信任问题,而非简单发币或资产上链。如果不在增信上下功夫,仅注重代币经济设计,不仅容易催生金融泡沫,更无法真正实现所有权经济。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