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世界的炒作循环中,质疑叙事、理解叙事再到成为叙事,似乎已经成为一条必经之路。而每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往往都始于那些充满技术魅力的术语——意图、模块化、并行化…这些简短有力的词汇总能让人产生似懂非懂的奇妙感觉。
说到这些术语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顶尖风投机构Paradigm。这家被誉为”造词大师”的机构在去年7月首次提出”以意图为中心”的概念后,整个加密圈立即掀起了一股意图热潮。项目方们纷纷将这个普通的技术诉求包装成高大上的概念,”基于意图的XX协议”一时间成为项目简介的标配。
最近,Paradigm的CTO发表了一篇题为《Reth通往每秒1GB的道路,甚至超越》的技术文章,其中提出的”千兆gas”(gigagas)概念再次引发行业关注。这个将”十亿”(Giga)与”gas费”(gas)结合的新词,完美继承了加密术语那种言简意赅又令人不明觉厉的特质。
性能指标的新维度:从TPS到GPS
Paradigm提出的gigagas概念实际上是对区块链性能评估标准的一次革新。传统上我们使用TPS(每秒交易数)来衡量区块链速度,但Paradigm认为GPS(每秒gas消耗量)能更准确地反映网络的计算处理能力。因为gas作为衡量计算工作量的单位,可以更好地体现区块链的实际容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助于防范DOS攻击和进行跨链性能比较。
按照这个新标准,当前主流公链的性能排名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数据显示,opBNB在GPS指标上表现最为突出,这意味着它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复杂的交易和智能合约。当然,完整的性能评估还需要结合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等其他因素。
VC亲自下场:打造1gigagas性能标杆
Paradigm的野心远不止于提出新概念,他们正在通过自研的以太坊执行客户端Reth,将GPS性能推向1gigagas(每秒10亿gas)的新高度。目前Reth已经能达到每秒100-200MB gas的处理能力,距离目标还有10倍的提升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Paradigm计划通过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两种方式优化Reth。垂直扩展着重提升单机性能,包括采用JIT/AOT编译技术、实现EVM并行执行等;水平扩展则通过云原生架构和多重汇总技术,构建分布式处理能力。这些技术手段虽然复杂,但核心目标很明确:让以太坊网络能够承载更大规模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反映出Paradigm独特的投资策略:既通过资本支持各类L1/L2项目,又亲自下场参与基础设施开发,从多个维度推动区块链性能提升。
新词背后的行业困境
与之前流行的”意图”概念不同,gigagas显然是一个更偏技术硬核的术语。虽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公链标榜自己达到了1gigagas性能标准,但对大多数应用层项目来说,这个概念可能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在当下叙事匮乏的市场环境中,每一个新概念的出现都意味着新的关注点。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一个好的加密术语需要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且具有原创性,gigagas确实符合这些特点。但值得深思的是,在层出不穷的性能故事背后,真正能够打动普通用户的应用仍然寥寥无几。
或许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应用爆发的前提条件,但性能提升并不必然带来用户增长。当行业还在为gigagas这样的技术指标兴奋时,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如何实现gigauser(十亿用户)的终极目标。毕竟,加密技术最终的价值还是要体现在真实用户的采用上。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