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虚拟资产现货ETF正式获批 首日交易呈现”高规模低成交”特点
香港证监会最新公示的虚拟资产现货ETF获批名单显示,华夏(香港)、嘉实国际、博时国际三家机构旗下的比特币和以太币现货ETF产品获得通过。这批6只创新金融产品已于4月25日至26日开放认购,并于4月30日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开始交易。
从认购情况来看,这批香港现货ETF取得了不俗的初始规模。SoSo Value数据显示,3只比特币ETF总净值达到2.48亿美元,3只以太坊ETF总净值4500万美元,合计规模接近3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美国比特币现货ETF(剔除灰度GBTC)首日1.3亿美元的募集规模。然而在交易活跃度方面,香港市场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6只ETF首日总成交额仅为127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首日46.6亿美元的惊人交易量。
这种初始规模与交易活跃度的显著反差引发了市场关注。要深入理解香港加密ETF的市场表现和发展前景,需要从产品设计特点和投资者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图1:香港加密现货ETF数据一览(数据来源:SoSo Value)
投资者结构限制影响交易活跃度
目前香港加密货币ETF对投资者资格有严格限制,明确排除了中国大陆投资者。以富途证券为例,仅允许非大陆及非美国居民开户交易。市场此前期待通过港股通引入大陆资金的设想未能实现,且短期内突破这一限制的可能性较低。
在费率方面,香港产品相比美国同类处于明显劣势。美国主流比特币现货ETF管理费率普遍在0.25%左右,而香港三只比特币ETF综合费率最低为博时的0.85%,最高的华夏达到1.99%。即便考虑短期费率减免,香港产品对长期持有型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
从潜在投资者群体来看,香港本地散户和对以太坊感兴趣的传统投资人可能成为主要资金来源。香港产品允许散户直接投资,且交易时间更符合亚洲投资者习惯,这相比需要专业投资人资格(800万港币投资组合证明)的美国ETF具有明显优势。此外,香港推出的全球首批以太坊现货ETF,也为看好以太坊但持币困难的传统投资者提供了新选择。
图2:美国比特币现货ETF费率情况(数据来源:SoSo Value)
图3:香港加密现货ETF费率情况(数据来源:SoSo Value整理)
实物申赎机制助推初始规模
香港加密ETF最具特色的创新在于引入了实物申赎机制(in-kind),这使其与美国产品形成显著差异。实物申赎允许投资者直接用加密货币兑换ETF份额,或反向操作。这一机制为持币大户提供了便捷的资产转换渠道。
实物申赎带来两个重要影响:一方面,矿工等持币者可以轻松将加密货币转换为流动性更好的ETF份额;另一方面,这种转换不会给加密市场带来新的资金流入,仅是资产形式的改变。据OSL透露,首批ETF份额中实物申购占比可能超过50%,这很好地解释了香港产品为何能取得可观初始规模。但需要警惕的是,这些通过实物转换获得的ETF份额,未来可能在二级市场形成抛压。
图4:香港加密现货ETF实物VS现金申购流程对比
折溢价率成为重要观察指标
由于香港加密ETF同时存在现金和实物两种申赎方式,传统的资金净流入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市场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二级市场的折溢价率成为更有效的观察窗口。
折溢价率能直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当ETF出现折价时,表明卖盘压力较大,可能引发赎回潮,对加密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反之,溢价则显示买盘强劲,可能吸引更多申购,对市场形成支撑。SoSo Value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收盘,多数香港加密ETF保持小幅正溢价,仅嘉实两只产品出现不足0.2%的负溢价,整体表现稳健。未来若持续保持正溢价,香港加密ETF规模有望突破5亿美元的预期;若转为持续负溢价,则需警惕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图5:香港加密现货ETF供需影响机制(数据来源:SoSo Value整理)
开辟加密资产金融化新路径
尽管短期影响力可能不及美国产品,但香港加密ETF的实物申赎机制为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开辟了新通道。通过将加密货币转换为ETF份额,投资者可以获得具有明确市场定价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进而用于质押融资、构建结构化产品等操作,大大提升了加密资产的金融应用场景。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香港批准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不仅影响着华人金融圈的格局演变,更是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获得认可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和产品创新的持续推进,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元化的配置选择。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