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NHR:坎昆升级之后,以太坊前路在何方?(Ethereum特别篇)》
坎昆升级后的以太坊现状
距离以太坊坎昆升级(Dencun)已经过去两个月时间。这次以”降低Gas费用”为核心目标的重大升级,结果却显得有些事与愿违。虽然主网Gas费用确实出现了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超过70%,但这更多反映了以太坊生态整体低迷的市场状况。
从市场表现来看,ETH的长期走势明显弱于BTC,这在历史上升周期中实属罕见。ETH汇率与市占率持续走低,加上以太坊ETF前景不明朗,都显示出市场信心的不足。与此同时,预期的”山寨季”并未如期而至,投资者对山寨币的热情逐渐消退。L2代币在坎昆升级后一个月内就从高点暴跌超过60%,其中龙头项目ARB的价格甚至一度跌回熊市低点附近。相比之下,Solana、Ton等新兴生态却凭借Meme热潮实现了逆势增长。
从数据来看,坎昆升级对L2生态的实际促进作用相当有限。L2生态TVL总量在升级后最高仅增长3%左右,随后随着市场暴跌又回落20%,最终回到了升级前的水平。不过也有一些积极信号:DeFi等链上活动的日交易量保持稳定;Base、Linea等网络在Meme热潮推动下出现了TVL的短暂上升。
数据来源:DeFiLlama
L2网络的费用差异
不同L2网络在交易成本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头部生态已经将交易费用稳定在0.01美元左右,而中小型生态(尤其是一些zkRollup)的费用则高出约10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小型生态的费用水平,实际上就是头部生态在坎昆升级前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L2Fee(截至Apr.18)
目前来看,EIP-4844对交易费用的改善效果相当有限,这可能是生态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以太坊的费用问题显然不可能通过一次升级就彻底解决,因为整体成本还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
L2层面的费用问题
在L2层面,Calldata交易类型仍占运营支出的很大比重,这主要是由于部分zkRollup项目仍在使用这种结算方式。同时,计算成本在zkEVM运营支出中占比很高,加上TPS通常较低、协议层费用的存在以及对利润的需求,都导致用户需要支付更高的手续费。
数据来源:L2BEAT(截至Apr.18)
EIP-4844对L2开发者的利润模型影响有限,因为EVM Gas的基础费用由开发者根据需求自行决定。当Rollup的收入预期相同但业务量和计算开销不同时,就会导致用户承担的Gas费用出现差异。
虽然zkEVM的Gas开销通常更高,但属于OP Stack的Base网络也曾出现Gas费用飙升至1美元以上的情况。这是由于Meme投机活动导致的网络拥堵和区块资源分配失衡,反映出一些L2网络在应对极端情况时的负载能力有限。
L1层面的挑战
对于以太坊主网而言,虽然每个区块现在可以产出约3个Blob数据块,理论上增加了近400KB空间和最高300-1500 TPS,但这些资源可能仍然不够用。Blob不仅会被L2采用,也会被主网的其他数据需求占用,包括大量低价值/高频率交易,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类似情况在L2生态已经显现。Paradigm的研究指出Base网络长期存在过多垃圾数据,造成了持续的数据存储负担,这些负担最终可能通过Gas定价转嫁给用户。
数据来源:Paradigm
此外,以太坊共识层的长期负担也值得关注。Blob容量约为主区块的10倍,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验证者的硬件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些成本最终可能通过Gas定价转嫁给用户。
以太坊的瓶颈与未来
以太坊似乎已经进入瓶颈期,虽然数据可用性和用户成本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这种瓶颈本质上是生态系统规模与承载能力的不匹配,就像一台超载的汽车,不仅跑不快,油耗还高。
在市场低迷期间,主网及L2交易费用确实”显著改善”。相比之下,新一代PoS链通过底层技术创新解决了成本问题。Solana、Aptos、Sui专注于并行处理提高吞吐量,Cosmos生态则主打模块化设计。以太坊虽然具备通用优势和用户基础,但底层扩容能力仍是最大痛点。
在市场层面,各大公链对用户流量的竞争日趋激烈。比特币生态增长迅猛,Solana凭借Meme延续增长势头,Sui、Ton等新兴生态也展现出强大的网络效应。以太坊则因高成本和扩容困难而进入低增长阶段,坎昆升级后的”投资吸引力”有所下降。
坎昆升级不是”特效药”,扩容仍是以太坊最重要的发展主线,其中以Danksharding为目标的长期扩容工程尤为关键。Danksharding通过”分片”技术实现”立体化”扩容,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拆分区块和验证者子集实现”并行化”共识层;采用随机轮换机制确保去中心化;基于密码学和概率论保证安全性。
对于普通用户最关心的交易费用问题,Danksharding有望为L2用户提供超低的主网结算费用,对L1用户而言,充足的主网空间将使Gas波动趋于温和。
然而分片技术难度极大,尽管Danksharding已经做了优化改进,但仍需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此外,Blob数据的限期保存特性也带来了数据可用性挑战,需要引入数据可用性采样(DAS)机制,这将对所有生态参与者提出更高要求。
未来,开发者还将推出多项附加更新来增强生态系统灵活性,包括Verkle Trees数据结构改进、KZG更高效的共识层协调策略,以及智能合约账户(EIP-3074)等。
总结与展望
长期以来,L2必须依赖L1进行扩展,当L1遇到瓶颈,就会制约整个生态发展。坎昆升级标志着L1与L2协作关系的变化,以太坊的成长可以视为”社会关系”的转变:L1需要主动为L2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生产关系的效率最大化。
区块链终究是一台机器,而驾驭这台机器的社区才是关键。经过10年发展,以太坊社区依然保持着自我革新的优秀特质,虽然这个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以太坊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成功”:百倍涨幅?十万级吞吐量?十亿级用户?无论如何,以太坊仍然具有成长空间。
注:以上为长线预期值,仅供参考
声明:
- 本文转载自[NoHedge 市场研究],原文标题《NHR:坎昆升级之后,以太坊前路在何方?(Ethereum特别篇)》,著作权归属原作者[NHR Team],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