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CKB发布了其闪电网络Fiber Network的轻皮书。作为一名持续关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编辑,我近期正好在深入研究闪电网络相关技术,因此立即对Fiber Network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将研究心得整理成文。
Fiber的创新之处
相比比特币上的闪电网络,Fiber在设计理念上有着独特的考量。得益于eUTXO和CKB网络的特性,Fiber实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技术创新。
通道内资产转移机制
在Lightning Labs推出Taproot asset后,闪电网络在资产发行层面获得了拓展。然而在传统闪电通道中,Taproot asset的转移需要通过Taproot Channel和”汇率兑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制作 by Dapangdun
这种方案虽然能够复用现有闪电通道架构,确保了安全性且实现相对简单,但也意味着无法直接在通道内完成资产转移。而Fiber则实现了资产在通道内的直接转移,这一创新为闪电网络的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制作 by Dapangdun
PTLC技术的应用
比特币闪电网络采用的HTLC技术虽然在实际使用中表现良好,但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由于HTLC在多跳路径中使用相同的原像,当某个实体控制路径上的多个节点时,就可能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推断出完整的交易路径,从而破坏洋葱路由提供的隐私保护。
Fiber采用了更先进的PTLC技术,每跳使用不同的秘密值,有效保护了交易隐私。关于PTLC技术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优化流动性管理
由于Fiber的设计源于比特币闪电网络,因此也继承了流动性管理等挑战性问题。在比特币网络中,调整通道流动性往往需要在主网进行1-2笔交易,受限于比特币网络的确认速度和gas费用,用户体验较差。
Fiber虽然仍采用”LSP+潜水艇互换”的方案,但由于CKB网络交易费用极低、确认速度快,在用户体验上有了显著提升。当前CKB网络单笔转账手续费仅约0.000000183美元,即使考虑未来价格上涨和网络拥堵,费用依然极具竞争力。
跨链互操作性
Fiber不仅限于CKB网络内部使用,还通过”中间承兑商”模式实现了BTC与CCBTC之间的1:1转换。这种设计类似于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闪电桥”,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提供兑换服务。
更进一步,这种机制使得BTC可以直接兑换CKB网络中的其他资产,只需接受公开Oracle的汇率报价即可。虽然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但这一设计展现了Fiber在跨链互操作方面的潜力。
制作 by Dapangdun
Fiber面临的挑战
除了继承自比特币闪电网络的共性问题外,Fiber自身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挑战。
必要性考量
比特币闪电网络是为解决”小区块限制”和主网确认时间长的问题而诞生的。而CKB网络单笔交易费用已经极低,闪电网络带来的费用优势相对有限。此外,闪电网络还存在节点运维复杂、需双方在线、资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CKB网络出块时间为8-48秒,而闪电网络可实现近乎即时支付,在速度上确有提升。同时,闪电网络的开发也有助于完善CKB生态的技术图谱,为未来引入ZK等新技术奠定基础。
模型选择问题
Fiber采用的”Daric”模型是传统的P2P模型,但近期比特币闪电网络的发展趋势显示,市场正在向LSP托管模式转变。Mutiny wallet的关闭及其LSP服务终止运营,都给P2P模型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对Fiber的期待
CKB开发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坚持令人敬佩。对于Fiber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发挥CKB网络特性的创新
CKB网络独特的架构设计为其闪电网络创新提供了基础。如何解决离线支付、优化流动性管理、简化多人通道交互等问题,都是值得期待的技术突破点。创新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建实际应用场景
闪电网络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虽然理论上具备极高的TPS,但现实中哪些场景真正需要这种性能?过去尝试过的流媒体付费、游戏等方向大多未能取得突破。Fiber需要找到或创造真正需要闪电网络特性的应用场景,让技术创造实际价值。
在与CKB团队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非常重视应用场景的探索。期待看到Fiber在这方面的持续进展,让这项技术从”极客的玩物”转变为真正服务大众的工具。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