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以太坊及其Layer 2生态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疲软态势,无论是代币价格还是核心项目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以ARB为例,其价格走势成为近一年来表现最差的代币之一,而STRK在上线仅半年后就遭遇了90%的暴跌。
这种颓势的背后,Layer 2生态活跃度不足和收入有限是主要原因。更关键的是,当前各Layer 2代币仅具备治理功能,无法为持有者带来实际收益,导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去年,Arbitrum上的治理聚合协议PlutusDAO曾尝试通过质押ARB生息的提案来改变这一局面,虽然最终在链上投票环节未能通过,但这一举措确实在短期内为ARB带来了约40%的价格上涨。
8月16日,Arbitrum社区初步通过了”启用ARB质押来解锁代币效用”的提案,旨在为ARB代币赋予更多实际价值。该提案的具体内容及其对ARB基本面的潜在影响,将成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提案深度解析
治理与代币的核心问题
该提案由Tally市场运营负责人Frisson发起,他明确指出ARB当前面临三大困境:首先,治理功能是ARB需求的唯一来源,但代币供给却在不断增长;其次,ARB在DeFi中的使用与其治理功能存在冲突,存入智能合约后即丧失投票权,导致实际参与治理的代币占比不足1%;最后,参与治理的DAO成员数量自代币上线以来持续下滑。
创新性解决方案
提案提出建立一套收益分配机制,将Arbitrum网络产生的各类收入(包括定序器费用、MEV收益等)分配给代币持有者。同时要求持币者必须将代币委托给”活跃的治理人”才能获取收益。更值得关注的是,提案通过Tally引入了ARB流动性质押代币stARB,使持币者既能参与质押获得收益,又能保持与DeFi协议的兼容性。
这一创新设计理论上能够有效提升ARB的实用价值和治理参与度。但关键在于,Arbitrum网络的实际收益能否支撑起这一机制?网络活动产生的收益究竟有多少?
网络收益现状分析
活跃度与收益的背离
从表面数据看,Layer 2生态的市场份额仍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长。各大Layer 2的活跃地址、交易量、TVL等关键指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收益锐减的现实
然而DefiLlama数据显示,Arbitrum网络日收入已降至6000美元左右。坎昆升级后,网络收入基本维持在1-4万美元区间。按日均3万美元计算,年收入仅约1000万美元,与ARB18亿美元的流通市值和每月6000万美元的代币解锁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收入锐减的主因在于坎昆升级改变了收费机制。此前Layer 2主要依靠用户支付的Gas费与主网交易费之间的差额获利,升级后这一核心收入来源大幅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增发代币成为提供合理收益的唯一可行方案。去年PlutusDAO提出的增发1亿枚ARB作为质押奖励的提案,虽然通过链下投票,但因通胀率过高(当时相当于流通量的7%)而未能获得链上通过。当前若实施类似方案,3%的年收益率也仅能达到DeFi收益的最低标准。
综合评估
总体而言,这一质押赋能提案在理论上确实能为ARB带来利好,但受限于网络实际盈利能力,其利好程度可能较为有限。Tally投票预计将在10月进行,建议ARB持有者密切关注未来两个月的具体实施方案细节。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