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生漫长,但几十年转瞬即逝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那一年我买入了人生中第一枚比特币。三年后,我在美联储工作时与同事们共同撰写了一篇探讨区块链如何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论文。这八年来,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这段旅程充满挑战。我见证了无数行业风潮的起起落落(有时还会卷土重来)。尽管遭遇过不少挫折,身边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认为加密货币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我始终坚信它的价值。
如今我确信,无需许可的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而且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最终这些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我的职业生涯恰好横跨两个世界:从金融体系的核心美联储,到加密领域的先锋Paradigm。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就像资本主义的中间件,而我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只要比过去更好就行。
在美联储的工作经历让我看清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弊端。传统金融机构筑起了高高的护城河,如何跨越这些壁垒成为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挑战。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自然垄断往往出现在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领域。电力公司就是典型例子:建设核电站和输电网络需要巨额投入,但新增用户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金融基础设施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五年前想要建立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数据中心、开发核心系统、搭建通信网络、对接外部系统,还要制定复杂的治理框架。美联储为推出FedNow服务花费了5.45亿美元,洲际交易所每年在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超过7亿美元,SWIFT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跨大西洋电缆时代。
缺乏竞争导致创新停滞、成本攀升。垄断机构缺乏改进服务的动力,而高昂的建设成本也限制了服务范围,许多小众需求因此得不到满足。
公共区块链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以太坊、Solana等公链就像全球分布的数据中心,开发者可以几乎零成本地在这些基础设施上构建金融应用。如今要建立支付系统,发行稳定币比自建数据中心简单得多;要创建交易所,部署Uniswap流动性池比搭建传统交易系统便捷得多。所有组件默认互通互联,这种创新正在重塑金融的未来。
如今,链上资产规模已突破50亿美元,稳定币市值更是超过1500亿。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始拥抱区块链技术,这不是偶然。原生代币作为网络运转的动力源泉,为开发者提供了持续创新的激励。
当然,区块链并非万能。在某些场景下,去中心化可能降低效率。但随着技术发展,反对声音会越来越站不住脚。就像当年人们质疑企业为何需要网站一样,”为何要用区块链”的疑问终将成为历史。
区块链技术正在快速演进。2016年我们指出的可扩展性、密钥管理等挑战,如今都已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层保持中立至关重要,但不同应用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这个领域的多样性远超想象,任何简单化的否定都显得苍白无力。
区块链的影响远不止于金融领域。在需要建立信任、创造数字稀缺性的场景中,这项技术都能大显身手。Farcaster社交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将社交图谱存储在区块链上,同时整合加密钱包功能,开创了全新的社交体验。
批评者常常质疑加密货币缺乏”杀手级应用”,却忽略了公共基础设施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应用。新技术总是先被边缘群体接受,然后才逐渐主流化。加密货币正沿着这条轨迹稳步前进。
回首近十年的区块链之旅,我确信这项技术不会消失。相反,我们会看到更多创新项目和应用的涌现。在这个领域,分叉比并购更常见,一个项目可以裂变为多个。虽然过程中难免犯错,但重要的是保持乐观,专注于如何让事情变得更好。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