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领域,无论是第1层、第2层还是第3层协议,其核心目标都是通过价值积累来激励保护网络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获得收益:交易费用、矿工可提取价值(MEV)以及代币排放机制。
交易费用通常由基础费用和优先费用组成。基础费用确保了交易被纳入规范链的基本保障,而优先费用则是在区块空间供不应求时,确保交易优先处理的关键。这种机制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交易尤为重要,比如套利交易或NFT抢购等场景。
基础费用产生的价值往往受到协议运行成本的制约。只要区块打包的总价值超过验证者的成本,验证者就有动力将交易纳入区块。而优先费用则主要出现在网络拥堵或处理时效性交易时。理论上,随着协议容量无限扩大,全局拥堵的概率会趋近于零,但局部拥堵和时效性交易仍会持续存在,只是其占比会随着交易总量增加而逐渐降低。
这就给协议设计者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两难选择:是限制容量以提升单笔交易的价值,还是扩大容量来增加交易总量?这本质上是一个”质与量”的战略抉择。
MEV与代币排放的角色
MEV已成为协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协议间的占比差异显著。以Solana和以太坊为例,Solana通过MEV获得的收入占比更高。常见的MEV形式包括套利交易、抢先交易、三明治攻击以及清算等。其中部分MEV行为对提升资本效率有积极作用,而有些则可能损害用户利益。
验证者通常会与专业机构合作来优化MEV收益,这些机构会分享部分收益以确保时效性交易得到及时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产生优先费用和MEV的应用程序本身也面临着价值分配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应用链和特定应用排序(ASS)的概念。
未被充分重视的价值
应用链通过物理隔离实现了价值最大化,但牺牲了实时可组合性。对于需要高度互操作的场景,ASS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两种方法都致力于在保持基础协议价值的同时,最大化应用层的收益。
代币排放的经济学
代币排放本质上是对非质押持有者的一种”税收”,会稀释他们的持币比例。因此协议需要在确保网络安全和减少代币通胀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太坊和Solana都采用了部分费用销毁机制来抵消通胀,但核心问题在于:目标是控制通胀还是提升代币稀缺性?
如果选择前者,协议需要建立有效的价值销毁机制;如果选择后者,则需要同时实现容量最大化和拥堵隔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考虑到应用链和ASS的必然趋势,协议或许应该以通胀最小化为首要目标。
胖协议的终局
尽管当前各协议采取的策略各异,但最终很可能会殊途同归。随着协议与上层应用之间的激励错位,价值积累的重心将逐渐向应用层转移。作为应对,底层协议将不得不转向依靠交易规模而非单笔交易价值来实现价值积累。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