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领域,以太坊生态虽然规模庞大但略显分散,而Solana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个曾经受FTX崩盘影响的公链,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创新的营销策略和一系列硬件产品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在行业中重新赢得了广泛关注。
Solana的复兴之路可谓亮点纷呈:Firedancer的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了网络性能,Meme季的营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Web3手机的推出拓展了硬件生态。更引人注目的是Solana Foundation主席Lily Liu提出的PayFi概念,虽然7月份的热点话题到10月才讨论似乎有些滞后,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Web3行业向线下应用和实际消费场景转型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我拥有你。”这句歌词似乎预示着加密世界与现实经济的交融。本文并非只为Solana而作,而是为探索Web3未来发展路径谱写的一曲思考。
加密钱包的困境与PayFi的曙光
在深入探讨PayFi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Web3钱包的现状。2022至2023年间,智能合约钱包、账户抽象(AA)等技术的兴起,加上交易所对流量的渴求,推动Web3钱包迎来了继2017-2021年”土狗时代”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
对交易所而言,钱包作为连接用户与区块链的重要入口,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可能分流中心化交易所的流量,甚至存在取而代之的潜力。特别是在以太坊L2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多链钱包必将成为聚合流动性的核心平台。
然而进入2024年,钱包生态的发展却显得不尽如人意。OKX的内置Web3钱包虽属行业翘楚,但多数钱包产品仍未形成独立竞争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Web3钱包虽然聚集了大量流量,却始终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收费模式更是面临两难:一旦收取手续费,用户就会转向桌面端产品以节省成本。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加密钱包过度强调交易功能,这与Web2钱包的定位形成鲜明对比。非托管机制虽然保障了资金安全,却难以赢得用户真正的信赖。简而言之,加密钱包既不像传统钱包那样管理资金,也不提供理财服务,与用户日常金融需求严重脱节。
这种功能定位的偏差导致加密钱包难以像PayPal或支付宝那样构建完整的支付生态。从商业角度看,Web3钱包只有用户端而缺乏商户支持,如果dApp勉强算作商户的话,其覆盖范围也极其有限。
虽然钱包确实拥有可观的流量,DeFi收益也确实存在转化为线下消费的潜力,但这种转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取决于用户是以ETH、稳定币还是法币作为价值衡量标准。
一个健全的支付系统需要商户和用户的双向支持,而这正是当前行业的短板。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纽约PubKey酒吧的消费为例:他用Strike发起支付,商家则通过Zaprite收款。这在Web2世界难以想象——相当于用支付宝付款而商家用微信收款。但在Web3环境下,这种模式完全可行,因为双方都使用比特币网络作为结算层。
这个案例展示了Web3支付的工作流程:支付方通过闪电网络发起交易,经比特币网络确认后,收款方同样通过闪电网络完成确认。相比Visa等传统支付系统1.95%-2%的手续费,比特币网络仅需约1.46美元的矿工费,且商家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深入分析Web2支付系统,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中间环节,这正是Web2的弊端所在,同时也为Web3支付和PayFi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传统支付系统可分为P2P个人转账、P2B/B2B商业支付以及银行间结算等多个层次,涉及卡组织、支付协议等复杂架构。相比之下,Web3支付理论上要简单得多,但生态碎片化问题严重。公链/L2数量众多,而主流资产却只有USDT/USDC等少数稳定币。
现实情况是,全球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家仅约3万家,虽然包括星巴克等知名品牌,但普及度远不及传统支付方式。而支持Binance Pay/Solana Pay的商家主要集中在线上平台,距离构建像传统卡组织那样的亿级商户网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梳理完支付系统的基本框架后,是时候引入PayFi概念了。
PayFi生态:DeFi、RWA与支付的交汇点
之所以先讨论支付系统再引入PayFi,是因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PayFi更像是DeFi、稳定币和支付系统的结合体,与Web2支付的关系相对有限。
Solana Foundation主席Lily Liu对PayFi的解释是:它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TVM),例如通过DeFi获取收益就是TVM的体现。传统做法是将收益再投入DeFi循环获利,而现在这些收益可以转向其他用途,比如用预期收益进行即时消费。
举例说明:Alice将100 USDC投入年利率5%的理财产品,一年后可得105美元;西瓜摊主Bob接受Alice用理财凭证先消费5美元的西瓜,一年后再兑现收益。这个简化模型虽然存在执行风险,但展示了PayFi的基本逻辑:用户无需立即支付即可消费,商家则获得应收账款。
TVM的另一层含义是对非流通资产的货币化。在Web3语境下,这主要通过DeFi实现,因此PayFi可视为DeFi的自然延伸,将部分链上流动性导入线下生活场景。
PayFi与支付系统的关联在于支付是实现资金链下流通的最便捷途径,而与RWA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传统RWA强调资产”上链”的代币化过程,而PayFi更关注”下链”应用。不过这些概念区分在实践中往往模糊不清,因为Web3领域许多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产品和用户群体。
从发展历程看,涉及PayFi/Payments和RWA的产品可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的Ripple、BTC闪电网络;2022年RWA概念的Ondo/Centrifuge/Goldfinch;以及2024年兴起的Huma、Arf等PayFi项目。可以说PayFi延续了RWA的叙事,特别是链上资金支持链下实体借贷这一商业模式。
本质上,PayFi包含三个关键要素:RWA借贷、类似Ripple的跨境结算,以及稳定币的链下消费。Web3的软硬件架构建立在Web2的基础之上,PayFi与支付系统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只要符合”链上收益用于链下消费”这一核心逻辑,就可纳入PayFi范畴。
市场未来的重点将集中在Web3支付、RWA借贷和稳定币三个领域,它们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RWA协议评估后向实体企业放贷,LP通过DeFi参与资金池并获得收益,最后通过加密货币卡消费或商家直接接受加密支付。
历史永远属于开拓者而非总结者。PayFi如何定义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探索出超越DeFi内卷的真实收益场景。来自现实世界的数十亿用户需求,将为区块链行业带来更充沛的流动性和更高的估值支撑。唯有实践出真知,谁能率先跑通商业模式,谁就将定义市场的未来。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