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链抽象概念在中英文区块链社区引发了热烈讨论,Uniswap和Safe等项目创始人也纷纷就此发表见解。Biteye社区结合研究员@HelloLydia13的系列文章,对当前市场上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明确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的定义:这是一种让用户无需手动与多条区块链交互的使用体验。
链抽象与跨链桥的本质区别
很多人将链抽象简单等同于跨链桥,这是对概念的误解。跨链桥本质上是用户为了实现特定交互目标而不得不使用的额外工具,而链抽象则彻底消除了这种障碍。在链抽象框架下,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全部链上余额完成dApp操作或转账,完全不需要有”跨链”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链抽象实际上预示着跨链桥时代的终结。
链抽象超越多链钱包
虽然多链钱包在用户入口处实现了聚合功能,但用户在使用dApp时仍需手动切换不同链。相比之下,链抽象真正实现了多链流动性的整合。在链抽象体系中,用户持有的任何链上资产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可以用任意代币支付gas费用,用户只需专注于与dApp的交互本身。简而言之,多链钱包是方便切换链的管理工具,而链抽象则让用户直接跳过链的概念进行资产管理和dApp交互。
链抽象与账户抽象的关系
用非技术语言比喻的话,账户抽象好比拿着锤子找钉子,是以太坊基金会从技术供给侧推动的账户结构升级(如ERC-4337等标准)。而链抽象则是发现钉子找锤子,解决的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明确痛点——区块链过多、基础设施碎片化。链抽象的应用场景非常具体,这在当前Web3领域尤为珍贵,因为只有真实需求才能推动项目的实际采用和代币价值捕获。
链抽象与意图概念的区分
链抽象与意图处于完全不同的维度。广义的意图仍然是个模糊概念,而链抽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赛道,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问题场景、研究框架和生态图谱。从技术层面看,狭义的意图关注具体技术细节,而链抽象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可以服务于各种形式的dApp。实际上,意图可以与账户抽象、互操作性协议一起,成为实现链抽象的关键技术之一。
链抽象不仅仅是UX优化
链抽象绝非简单的用户体验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TVL模式——从固化、异步、非实时(需要提前将资产跨到特定链)转变为流动、实时的多链生态系统(资产可随时随地使用)。这种转变重新定义了流动性的概念,让多链流动性真正”流动”起来。对公链而言,新公链无需提前获取和锁定TVL,可以专注于支付、游戏等具体业务;对用户来说,不再需要关注资产分布,只需查看总余额;对开发者而言,在封闭生态中”重复造轮子”将难以为继,必须进行真正创新。
关于链抽象的gas成本
关于链抽象是否会增加gas成本,需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链抽象不会提高原有各条链的交易成本;其次,是否产生额外gas取决于具体解决方案。以Particle Network为例,用户支付的总gas中虽然包含底层L1的费用,但这部分成本极低。此外,链抽象还支持项目方补贴gas,通过优化底层交互(如引入清算层、交易打包等)甚至可能降低gas成本。总体而言,链抽象在保持成本基本不变(未来可能更低)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链抽象的安全性考量
关于链抽象是否会影响交互安全,需要明确三点:首先,它不会干涉用户决策,只是提高决策后的执行效率;其次,用户对每笔交易的底层逻辑保有知情权,对资产的控制权不受影响;最后,额外的安全风险取决于具体实施方案。设计良好的链抽象方案完全可以保持去中心化和透明度。简言之,链抽象的初衷是让用户决策更高效地执行,而非牺牲用户权利,优秀的设计方案能够确保安全性。
多链生态的必然性
认为”只有头部链有流量”的观点与事实不符。除了Base和Solana外,Arbitrum、Mantle等L2沉淀了大量TVL;TON和Aptos的月活已超过以太坊;Polygon、Blast等链年收入达数千万美元。未来不可能建立在单链之上,因为单体链的扩容存在极限,且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集中问题。随着以太坊L2生态多元化(如Unichain、Movement)、新EVM L1崛起(Monad、Sei)、非EVM生态活跃(Sonic、Sui),以及Appchain部署成本持续降低(月运营成本低至1000美元),多链未来已不可逆转,链抽象的到来势在必行。
链抽象解决碎片化问题
链抽象从两个层面解决了碎片化问题:对用户而言,它消除了手动跨链、准备不同gas代币、管理多链余额的困扰;对开发者来说,既可以选择全链部署智能合约,也可以选择单链部署但支持多链访问,无缝引入其他链的流动性。虽然完全统一底层区块链流动性不可行(不同链存在根本差异),但链抽象已经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总结
关于链抽象的理解众说纷纭,这也是为什么@HelloLydia13选择首先澄清误解。只有正本清源,真理才能越辩越明。不同于空洞的概念炒作,链抽象是一个需求真实、界定清晰、发展迅速的赛道,终将惠及整个行业并引领下一波创新浪潮。
风险提示:以上仅做信息分享,非投资建议,请读者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
声明:
- 本文转载自【Biteye】,著作权归属原作者【Viee】,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