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停滞之死》
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何在?当我们从经济视角审视这个问题时,历史总能给予我们启示。与其在技术战壕中固步自封,我们更应着眼于建造数字时代的大教堂——这是打破行业停滞的全新思路。
注:本文为通讯文章精简版,点击阅读完整故事。
身处加密领域,常常让人感觉像是将思考能力投入永不停歇的信息漩涡。那些充斥市场的迷因币狂欢,往往让人误以为这就是行业的全部。当AI原生应用正在吸引海量用户时,加密从业者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我们究竟在创造什么价值?
加密货币的资本形成历来需要某种形式的”工作量证明”,而迷因市场彻底颠覆了这一规则。虽然文化认同可以凝聚社群,但真正维系社区的始终是可持续的收入模式和产品价值。除非你是在建立邪教组织——但人类心智显然无法同时成为数万个”邪教”的忠实信徒。这正是所有迷因资产面临的根本困境:难以维持长期价值。
迷因狂潮的启示
迷因资产的创新程度,堪比人类历史上对借贷和利率的探索。当资产发行与交易变得像发送消息一样简单时,我们仍在摸索其深远影响。这个循环似曾相识:狂热、泡沫、崩溃——这种模式贯穿整个金融史。传统观点常将泡沫视为纯粹的破坏,但实际上,毁灭往往孕育新生。就像森林大火后的生态复苏,我们正处在这个周期的转折点。

要理解行业走向,必须追踪资金的流动轨迹。TokenTerminal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行业价值捕获的演变:早期L1网络占据绝对主导,但随着时间推移,交易所和稳定币逐渐成为价值洼地。这背后是智能合约带来的范式转变——开发者不再需要运营整个网络就能获取交易价值。


近年来,一批具有鲜明季节性的金融化应用崭露头角。以FriendTech和PumpFun为例,前者创造了2700万美元收入,后者更是突破5亿美元大关。虽然这些平台并非完全去中心化,但它们成功捕获了可观的市场价值。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价值真正回流到用户手中?
用户价值的回归
Layer3给出了一个创新答案。通过建立用户长期价值体系,他们让用户留存时间与收益直接挂钩。用户在产品中积累的声誉和历史,能够转化为更优惠的交易条件。这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截至发稿时,Layer3已向用户返还近580万美元。

当前加密领域月活用户在3000-6000万之间,相比全球30亿网民只是九牛一毛。更严峻的是,大多数项目不是在拓展新用户,而是在存量市场中互相争夺。这种内卷导致团队只能在价格、激励或功能上展开零和竞争,最终因利润空间枯竭而消亡。
真正的出路在于开发能够触达主流市场的产品。Layer3的价值在于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用户池,而是致力于做大整个市场蛋糕。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GudTech和NomyClub,他们开发的AI交易代理正在简化跨链交易流程。用户只需输入”用我在Base上的ETH购买50个po”,系统就会自动完成复杂操作——这才是加密货币走向大众的正确路径。
应用时代已经到来。当基础设施趋于成熟,关于TPS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是现金流、收入护城河和用户留存。固守旧有思维模式,正是行业停滞的表现。
关键问题在于:加密用户群体能否在未来五年突破数亿规模?构建这样的生态需要什么?答案或许在于加密货币与现实世界的交汇点。
Frodobots和DP Proto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启示。前者通过实体机器人收集城市导航数据,后者利用移动传感器创建高精度地图,两者都实现了去信任的众包数据收集。而UpRock则更进一步,构建了一个覆盖270万台设备的全球监测网络,通过代币经济实现实时小额支付结算。这种规模的数据采集和支付体系,在传统金融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当然,加密领域依然逃不开繁荣-萧条的周期律。下图展示的AI项目发展曲线颇具代表性:

当市场投机远超实际价值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建造数字大教堂
迷因币现象实际上是人类在探索一个根本问题:当资产发行和交易变得即时化,货币的本质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探索并非没有先例——15世纪人类开始理解利率,18世纪经历了股份公司的诞生与泡沫。1720年的《泡沫法案》就是当时社会对金融创新的本能反应。
泡沫或许不是bug,而是feature。经济学家对其持批判态度,但资本市场正是通过泡沫实现进化。大多数创新都始于非理性的热情,这种能量将资本推向新兴领域。近期AI代理项目的热潮就是例证——如果没有代币激励和社区热情,就不会有这么多开发者投入该领域。
我们称之为”泡沫”是因为它们终会破裂。但破裂不是终点,亚马逊在互联网泡沫后崛起的故事告诉我们,泡沫往往孕育着根本性创新。1998年的投资者无法预见AWS的未来,就像今天的我们可能低估了某些加密项目的潜力。泡沫的价值在于创造了足够的实验样本,最终筛选出真正的赢家。
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价值的实验。迷因资产作为金融创新的试验场有其价值,但它们不是长期价值创造的答案。要建造数字时代的大教堂,我们需要新的语言和范式。

突破停滞需要直面内心的恐惧。由Midjourney生成。
未来的领跑者将是那些敢于创造平行游戏的建设者。他们不会沉迷于加密推特的回声室,而是为互联网边缘群体构建解决方案;他们的收入不依赖交易所青睐,而来自真实的产品价值。当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时,游戏规则就将改变。
加密行业即将迎来根本性分野:能创造真实收入的产品与不能创造收入的产品将泾渭分明。终有一天,人们不会再说”我在加密行业工作”,就像现在没人说”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一样。他们会谈论具体解决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应该使用的语言。
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欺诈或迷因币,而是加密领域努力与影响力之间的巨大落差。与AI领域相比,我们除了稳定币外,还有太多创新未被大众理解和认可。这种认知差距就是停滞的明证。
在快速演进的市场中,停滞等于死亡。要保护生命,就必须勇于扬弃过时的部分。这就是进化的残酷法则。加密行业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只有淘汰那些阻碍进化的元素,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突破初期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