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社区”到底是什么?第 1 部分(用 BARD 进行分解)》
这篇文章适合那些经常听到”社区”这个词却对其真正含义感到困惑的人。无论是将”社区就是一切”挂在嘴边的项目创始人,还是在每个宣传材料中都能看到这个词汇的风投机构,亦或是把Discord活跃度当作信仰指标的散户投资者,都需要重新思考社区的本质。
要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拥有真正的社区,不妨先问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这个群体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成员们贡献了什么内容,贡献频率如何?当市场暴跌70%时,社区里的对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网络,还是仅仅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如果这些问题让你陷入思考,那么很可能你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社区。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和受众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此特别感谢poopmandefi、0xjunkim、devrelius、0xBrans和100y_eth对本文的宝贵反馈。
核心观点
在加密货币领域,”社区”可能是被滥用最严重的词汇之一。BARD框架将其分解为四个关键维度:信念(Belief)、行动(Action)、韧性(Resiliance)和密度(Density),帮助我们区分真正的社区与营销噱头。
信念构成了社区的精神内核。只有当一群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叙事时,他们才能从单纯的代币持有者转变为具有凝聚力的社群运动。行动则是最有力的证明,真正的社区成员不会满足于被动持有,而是会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内容、开发工具。在市场剧烈波动时,社区的韧性会经受考验——真正的社群会在熊市中坚守信念,而非销声匿迹。最后,密度决定了社区的可持续性,强大的社群往往形成线下聚会、群聊、子DAO等紧密连接的网络结构。
被滥用的加密流行语
浏览加密Twitter和各类Web3演示文稿时,”我们拥有强大社区”几乎成了标准话术。从代币预售项目到NFT艺术收藏,再到各类Layer1公链,都在标榜自己的社区优势。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社区”往往只是Telegram或Discord上的短期投机群体。
这种滥用导致”社区”一词变得和”去中心化”、”创新”一样空洞。当任何群体都可以自称社区时,这个词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结构化工具来准确定义和分析社区,这就是BARD框架的价值所在。
BARD代表信念、行动、韧性和密度四个维度。当项目宣称拥有社区时,这个框架提供了具体的验证标准。它通过结构化方式解构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评估的分析单元。无论是希望建立忠实用户群的创始人、寻找新叙事的投资者,还是进行项目评估的风投机构,都可以从这个框架中获益。
需要说明的是,BARD更接近于思维模型而非量化工具。它旨在提供思考方向而非精确测量,帮助我们将模糊的”社区”概念转化为结构化认知。
信念:社区的灵魂
信念是社区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将成员团结在一起的共同精神。每个真正的加密社区都始于某种超越价格的共同信仰。在Web3世界,这种信念常常带有宗教色彩——比特币、以太坊、Solana等生态都拥有自己的忠实信徒和特定称谓。
比特币开创了这种模式。”去中心化优于中心化、个人主权优于国家控制、隐私优于监控”等原则成为持有者的精神信条。这种共同信念使比特币社区在经历Mt.Gox等重大危机后依然保持团结。以太坊同样拥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开放基础设施”、”去中心化一切”、”世界计算机”等理念将用户转变为事业的参与者。
然而,当核心信念出现分歧时,社区就会面临挑战。以太坊当前正经历这种考验——升级优先级的分歧、基金会内部的领导权争议等都暴露了叙事裂缝。这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信念是双刃剑。纯粹的涨价信仰容易演变为盲目崇拜,而真正的社区信念需要通过实际成就不断验证和更新。
衡量信念的关键在于:成员能否清晰阐述项目使命而不依赖营销话术?他们是否自发创造meme、口号或仪式?如果无法回答”你为什么在这里”而不提及价格,那么这就不是信念,只是投机。
行动:从持有到贡献
行动是区分真正社区与被动受众的关键指标。强大的社区不仅相信理念,更会付诸实践。在去中心化的加密世界,优秀社区的价值在于建设而非持有。
许多项目拥有数万持有者,但实际贡献者可能不足百人。真正的社区会逆转这个比例,将用户转变为建设者、教育者或治理参与者。以太坊的成功正源于此——成千上万的开发者编写EIP、开发dApp、运行节点、参与治理。这种广泛的贡献网络才是社区价值的真正体现。
衡量行动力需要关注实际产出和参与分布。谁在撰写提案?谁在组织活动?是否有独立项目或本地聚会?如果90%的贡献来自核心团队,那么这只是受众而非社区。当普通成员开始自发创造价值时,社区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韧性:逆境中的坚守
韧性是社区的试金石。加密世界充满波动——市场崩溃、协议漏洞、创始人退出。真正的社区不仅能够生存,还会在逆境中变得更强大。
共同经历风险会创造深厚联结。那些在多轮市场暴跌中坚守的成员,往往形成了最牢固的社群纽带。以Solana为例,在FTX暴雷导致代币暴跌95%后,建设者依然坚持开发,NFT项目持续推出,最终使社区变得更加强大。相比之下,曾筹集40亿美元的EOS由于缺乏核心信念,在市场低迷时迅速失去活力。
衡量韧性需要观察困难时期的行为模式。社区活动是否保持稳定?贡献者是否继续建设?成员是否分享”我们挺过2022年”这样的故事?这些文化记忆是社区韧性的重要标志。
密度:深度连接网络
密度是社区的组织粘合剂,指成员间的连接深度。加密领域常炫耀粉丝数量,但如果没有实质互动,这些数字就毫无意义。
高密度社区更像活跃的社交网络而非观众群体。成员之间会形成群聊、聚会、子DAO等多种连接。这种紧密网络使信息传播更快、协调更高效、归属感更强。当创始人离开时,高密度社区仍能持续发展,因为成员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测量密度可以观察互动质量:社区成员是否相互关注?相同名字是否频繁出现在各类活动中?高密度社区给人的感觉是紧密的友谊网络,而非围绕中心人物的回声室。
综合应用
BARD框架要求我们对”社区”提出更高标准。真正的社区不是营销话术,而是通过信念赢得、行动构建、韧性验证、密度增强的有机体。
对创始人而言,BARD提供了建设蓝图:确立有意义的使命、降低参与门槛、奖励坚守者。最终目标是打造能够自主发展的生态系统。对投资者来说,BARD是尽职调查工具——不要只看成员数量,而要分析行为模式。
在可复制的技术和流动的资金之外,真正的社区文化可能是加密领域唯一不可复制的资产。当下次有人夸耀其社区时,不妨请他们用BARD框架具体说明——如果做不到,那很可能他们并不真正拥有所宣称的社区。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