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所有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行为都将面临严格的牌照监管要求。在这个政策即将落地的关键时刻,蚂蚁集团和京东不约而同地宣布进军稳定币业务,成为首批角逐牌照的中资科技巨头。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顺应监管、布局Web3的战略举措。但若深入分析其技术架构和商业动机,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以稳定币为切入点,探索主权金融和链上清算网络的深层实验。
科技巨头的稳定币战略
蚂蚁与京东入局稳定币的举动,远非简单的加密行业跟风。与加密原生项目不同,这两家科技巨头的目标并非打造DApp生态中的支付工具,而是着眼于重塑人民币在跨境金融中的角色定位。
蚂蚁集团将稳定币视为完善其跨境支付闭环的关键拼图,致力于构建”链上Alipay+”的法币层。而京东则把稳定币定位为连接海外电商平台、供应链融资和跨境结算的流动性工具。殊途同归的是,两家企业都试图在香港这个制度试验田上,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技术路径。
蚂蚁的金融基础设施蓝图
2025年6月,蚂蚁国际与蚂蚁数科双双宣布申请稳定币牌照。从其在RWA试点和全球银行合作方面的布局来看,蚂蚁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以人民币计价、基于区块链的清算基础设施。
蚂蚁数科已在香港完成新能源充电桩收益权的代币化试点,实现了链上融资结算。与此同时,蚂蚁国际与德意志银行展开战略合作,研究代币化银行存款与稳定币的结合方案。考虑到Alipay+在亚洲的庞大用户基础,一旦稳定币被纳入其底层结算体系,将为人民币替代美元创造技术条件。可以说,蚂蚁正在构建一条人民币全球化的链上高速公路。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相比蚂蚁的全球金融布局,京东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自2024年起,京东就通过旗下京东币链科技参与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专注于研发锚定港元的稳定币解决方案。
京东的战略重点在于优化其商业生态内的结算效率。通过稳定币,京东希望解决出口电商面临的账期冗长、结算复杂等问题,在平台、海外仓和商户之间建立高效的账本体系。与天星银行的合作表明,京东的目标不仅是发行数字货币,更是构建一个低信任成本、高流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共同的技术主权诉求
虽然发展路径不同,但蚂蚁和京东的战略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共性。两家企业都选择在香港开展稳定币业务,既规避了内地政策限制,又保持了可控性。他们都没有选择依赖美元体系的USDT/USDC,同时也未等待央行数字人民币的成熟,而是通过CNH或HKD稳定币,提前布局人民币的民间结算通道。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果香港允许持牌稳定币大规模推广,掌握流通和基础设施的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交易治理权。蚂蚁与京东正试图成为这一新兴金融领域的规则制定者。但他们也面临着监管合规、跨境流动、国际政治等多重挑战。特别是,中资企业主导的稳定币网络会否引发西方国家的警惕,以及最终会否需要与官方机构联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结语:金融主权的先行实验
蚂蚁和京东的稳定币探索,本质上是在官方数字货币尚未成熟之际,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人民币金融网络建设。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为金融秩序变革提供了温和的试验场。这场由科技企业主导的创新实践,最终能否融入中国特色的货币体系,将成为观察金融科技与主权货币关系的重要窗口。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金融产品属性,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