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于8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成为全球首个对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金融中心。这一里程碑事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但首批稳定币牌照的发放情况可能出乎多数人预料。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监管要求的实名制规定较为严格,部分专注于跨境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可能暂缓申请,这意味着京东、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可能不会出现在首批获牌名单中。
一、实名制监管成关键门槛 首批牌照数量受限
香港金管局7月29日发布的稳定币监管细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发行人必须”核实每一个持币人的身份”。这一规定对不同类型的申请机构带来了差异化影响:
-
跨境支付机构面临挑战: 对于主要业务为跨境支付的非金融机构而言,实现全面的用户身份验证存在技术难度和合规成本的双重压力,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暂缓申请计划。
-
牌照发放节奏放缓: 金管局明确表示首批牌照数量将控制在个位数,预计2026年初才会发放,这一时间表较市场预期更为审慎。
-
监管标准超出预期: 金融科技专家邹传伟指出,实际监管要求比预想的更为严格,这直接影响了市场对稳定币概念股的投资热情。
二、市场反应:概念股集体回调 投资情绪回归理性
监管细则公布后,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8月1日当天,港股和A股市场的稳定币相关概念股普遍下跌:
-
港股跌幅显著: 耀才证券金融单日下跌近20%,云锋金融跌幅超过15%,多家数字资产服务商股价下挫超10%。
-
A股同步调整: 四方精创等区块链概念股跌幅超过5%,显示市场正在重新评估监管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专家解读: 经济学家郑磊认为,金管局将安全稳定置于发展速度之上的监管思路,可能导致部分市场看好的申请机构无法首批获牌。
三、牌照争夺战:传统金融机构优势明显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哪些机构更有可能获得首批稳定币牌照?市场分析指出:
-
银行系机构占优: 中银香港等持牌银行凭借成熟的合规体系和监管信任度,在牌照申请中具有先天优势。中信集团旗下信银国际也已组建专业团队准备申请。
-
沙盒测试参与者: 参与金管局沙盒测试的渣打银行、圆币科技等机构积累了宝贵的监管合规经验,为其正式申请奠定了基础。
-
科技巨头布局: 尽管面临挑战,蚂蚁集团仍凭借其在区块链技术和跨境支付领域的积累积极准备申请材料;京东的稳定币测试已进入第二阶段。
四、反洗钱监管升级 国际机构持续关注
香港金管局特别强调了稳定币反洗钱监管的重要性:
-
KYC要求加码: 新规对用户身份验证的要求比传统反洗钱标准更为严格,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风险防控的重视。
-
国际机构警示: 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报告指出,稳定币可能被用于规避传统金融体系的监管,需要全球协调应对。
-
市场预期管理: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多次强调稳定币发展要避免泡沫化,明确表示年内不会发放牌照,为过热的市场预期降温。
五、香港数字金融生态持续完善
在加强稳定币监管的同时,香港数字资产生态系统建设也在加速:
-
银行数字化进程: 截至7月中旬,已有22家香港银行获准销售数字资产产品,13家银行可提供代币化证券服务。
-
RWA基础设施: 香港首个RWA注册登记平台即将上线,将构建完整的资产代币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数字金融应用场景。
结语:稳健发展奠定长远基础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展现了特区在数字金融监管方面的领先思维。尽管严格的监管要求可能在短期内抑制市场热情,但从长远看,这种审慎态度有助于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数字资产生态。传统金融机构可能成为首批受益者,而科技公司则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香港正在通过制度创新,为全球数字金融监管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案例。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