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正首次评估人民币稳定币方案,国务院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审议关于货币国际化和稳定币使用的路线图。
路透社称,该计划将明确监管职责划分,制定风险控制框架,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实施,试点活动预计将在香港和上海开展。
此举标志着中国将突破2021年对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的禁令。在美元稳定币主导加密货币结算轨道的背景下,该举措符合中国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作用的宏观目标。据路透社数据,美元锚定代币占全球稳定币供应量的99%以上。
根据中国政府官方日程,该路线图预计将与高层领导关于商业应用边界的政策宣示相配合,并计划于8月31日至9月1日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进一步讨论贸易领域的人民币使用方案。
政策制定者面临现实制约:中国的资本管制制度决定了任何人民币锚定代币主要面向离岸而非在岸流通。根据SWIFT7月发布的人民币追踪报告,6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为2.88%,较2023年末的高位有所回落。
兼具可兑换性与合规性的稳定币可支持区域贸易走廊的发票开具与结算,而托管模式、赎回机制和储备资产构成等设计选择将直接影响市场接受度和监管适应性。
香港被定位为结构化试验的主要场所。香港法币锚定稳定币发行商许可制度已于8月1日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步发布了监管、反洗钱及申请程序的最终指引。
据路透社消息,企业界已显现参与意愿,蚂蚁国际计划在申请开放后提交香港发行商牌照申请。这些举措为离岸人民币锚定工具开辟了通路,其与内地支付基础设施的交互仅能通过受控渠道实现。
市场规模既昭示机遇也划定边界。稳定币市场体量预测存在分歧:虽然广泛引用的预测显示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但摩根大通已将预估下调至5000亿美元并指出支付需求占比较小。人民币锚定代币要实现规模扩张,其发行架构需解决透明度、平价赎回、储备资产质量和现有数字人民币试点协同等问题,同时保持与中国国际收支管理政策的一致性。
运营设计比标签更重要。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采用储备资金隔离、赎回规则清晰的结构设计,继而应用于跨境贸易结算、资金管理和做市业务。
在岸可兑换性仍受配额制度和银行管控约束。市场参与者将密切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证券银行监管机构及香港上海两地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方案。
政策推进路径清晰:香港条例生效、发行商筹备申请、内地部门设定许可使用范围及监管参数、围绕贸易流和金融中心协调跨境试点。国务院8月下旬的审议将确定后续实施步骤。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