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作者:Gracy Chen,Bitget首席执行官
加密货币交易者正面临信息过载的挑战。实时价格以微秒级速度刷新,钱包追踪工具不断提示巨鲸动态,社交媒体上的情绪瞬息万变。对普通散户投资者而言,想要跟上市场节奏,往往需要在全职工作之余,花费大量时间解读专业级的交易面板——这恰恰构成了当前加密货币市场演进过程中的核心痛点,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像贝莱德ETH质押这类机构级产品的推出。
AI交易代理正在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实用工具。它们能够将海量市场数据转化为简洁、可执行的建议,用户只需提供简单指令即可。例如,用户可以设定:“如果BTC在我睡眠期间下跌5%,则自动止盈。”AI代理会及时执行策略,并在用户醒来前完成风险对冲。
尽管贝莱德、渣打银行等传统金融巨头的入场为加密货币现货市场带来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合法性背书,但真正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将是AI代理——它们让普通用户更容易、更智能、更持续地参与市场。
机构追求准入便利,交易者需要智能工具
交易通道正在迅速标准化。摩根大通2025年电子交易编辑调查显示,在4200名交易员中,61%认为AI将在未来三年中对市场产生最大影响,其重要性甚至超过API集成和区块链技术本身。
散户市场同样呈现这一趋势。七分之一的加密货币用户愿意将整个投资组合交由算法管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快速识别模式、做出响应的智能系统。
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需明确区分AI代理与传统交易机器人。交易机器人多用于执行订单簿策略,如网格交易或动量交易,它们自动化但不具备真正的智能。
AI代理则更进一步。它们能够实时调整策略,融合市场情绪、链上数据及用户风险偏好,形成动态决策。
用户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买入/卖出”指令,而可以提出如“在下个月降低我的投资组合风险”或“捕捉MEME币早期叙事轮动”等复杂需求,AI代理会实时解析市场并执行相应策略。
自主性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尽管AI代理带来便利,但也有批评指出,过度依赖自动化执行可能削弱用户的决策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加剧市场尾部风险,尤其是当多个代理追逐同一信号时。
另一些人则担忧“黑盒决策”可能面临日益严格的算法监管。然而历史表明,只要合理嵌入风控机制——如熔断措施、终止权限和透明审计日志——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终将胜出。
未来一年,未能集成AI代理系统的交易平台可能面临用户流失,交易量将转向那些操作更便捷、体验更智能的平台。资本与并购也会向代理基础设施倾斜,进一步压缩传统手续费模式,同时推动交易所开发更友好的API接口。
随着AI代理实现跨平台瞬时交易,更多活跃用户将流向能支持高速交易的交易所。做市商价差有望收窄,价格发现过程加速,人类反应时间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机构交易部门同样难以置身事外。一旦代理系统能够提供确定性的操作日志,资金流向将倾向于那些提供最低“延迟-洞察”管道的交易场所。正如股票市场的延迟竞争重塑了交易所格局,“智能延迟”也将在加密市场发挥类似作用。
监管机构不太可能禁止AI代理交易,正如未禁止股票算法交易一样。相反,他们将要求每一笔推理与操作都具备可验证的审计轨迹。
那些将加密日志与代理框架深度融合的平台,将把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壁垒。
交易所的两条路径
未来的竞争并非银行与交易所之争。从用户角度看,实则是“赋能用户”与“ overwhelm 用户”之别。集成个人AI代理的交易平台将把专业级策略带给大众用户,哪怕他们仍依赖传统入口进行法币兑换。
行业应当停止发布仅面向专业投资者的复杂面板,转而推出能够理解用户、持续学习、并为其利益行动的“副驾驶”型产品。实现这一愿景需三大支撑:实时数据输入、微调语言模型,以及使用户能设定规则而不必事无巨细干预的治理层。
受监管的准入机制或许能为行业打开大门,但AI代理的执行能力,将决定谁能够走进门内,谁仍停留在外。
观点作者:Gracy Chen,Bitget首席执行官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