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简称FT)在2023年8月10日正式上线,这个基于Base链的SocialFi平台由Stealcam开发团队打造。作为Arbitrum生态中另一个SocialFi项目的原班人马,他们带来的这款新产品在短短12天内就创造了惊人数据:平台吸引了近10万用户,资金流入量达到36300ETH(约6220万美元),同时完成了100万笔交易,交易总额超过36500ETH(约6240万美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平台产生的近2000ETH协议费用使其成为8月22日仅次于以太坊的费用产生平台。
随着FT在Twitter上掀起讨论热潮,并获得Paradigm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人们开始好奇:这个新兴平台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能否真正改变去中心化社交媒体的格局?
Friend.Tech的运作机制
FT的核心功能是让用户买卖创作者”股份”,持有这些股份就能获取专属内容和互动机会。目前版本的功能更接近于OnlyFans的文本版,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联合曲线定价机制。每当有新股被购买时,价格就会自动上涨;反之,卖出行为则会导致价格下跌。这种设计天然地激励早期参与者积极推广平台,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循环。
创作者能从每笔交易中抽取5%的费用,这为他们提供了持续推广的动力。同时,平台还设计了为期6个月的空投积分机制,这些可能兑换为FT代币的积分进一步刺激了用户活跃度。
现象级爆发的背后
虽然FT的社交功能相比Twitter订阅等成熟平台并无显著创新,但其爆发式增长确实令人瞩目。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邀请制的排他性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了FOMO(错失恐惧症)效应;其次,通过Privy实现的简化登录流程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最后,采用PWA(渐进式Web应用)技术完美适配了移动端使用场景。
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尤为突出。与传统dApp不同,FT允许用户直接使用谷歌或苹果账号登录,自动生成的钱包免去了记忆助记词的麻烦。同时,PWA技术规避了应用商店的审核限制,让83%的移动端用户能够获得接近原生应用的体验。
可持续性挑战
尽管初期表现亮眼,FT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挑战。平台用户主要分为三类:创作者、内容消费者和投机者。其中投机者很可能最先离场,因为随着股价指数级上涨,新用户进入门槛将越来越高。而内容消费者也会因高质量内容获取成本上升而逐渐流失。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矛盾。创作者的收入完全依赖交易活动而非持续的用户留存,这与传统内容平台的商业模式背道而驰。当用户开始大规模抛售股票时,可能引发价格螺旋式下跌,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崩溃。
昙花一现的警示
数据已经显示出明显的衰退迹象:协议收入从8月21日的168万美元峰值暴跌至9月1日的6万美元,活跃用户数也从每小时4700人锐减至不足600人。这一现象为Web3创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单纯依靠投机热情和短期激励难以维持长期发展。
虽然去中心化和所有权理念值得推崇,但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仍然是能否为用户创造持续价值。FT的案例表明,在加密领域,短期投机可以快速引爆市场,但要实现长期成功,必须建立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机制。这需要开发者在产品设计中更好地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价值,才能真正推动Web3的大规模采用。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