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 Custody
-
为什么选择比特币(BTC)?越南关闭8600万未认证银行账户的启示
越南关闭8600万个未遵守面部生物识别认证的银行账户,比特币支持者认为这突显了国家金融干预的风险。他们强调比特币作为无需许可的货币协议,可保障资金自主权,避免政府强制管控。新规旨在打击欺诈,但主要影响外国居民和非活跃账户,引发对金融自由与监控的争议。
-
德意志交易所子公司推出机构级场外结算服务 | 安全高效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德意志交易所旗下Crypto Finance推出AnchorNote场外结算方案,允许机构在不转移托管资产的情况下跨平台交易并获取收益。该产品通过BridgePort中间件提升信息流转效率,首阶段聚焦瑞士市场,未来将扩展至欧洲其他地区,旨在增强机构加密投资的资本效率与灵活性。
-
Zodia Custody与SBI Holdings终止日本合资企业,战略调整聚焦全球托管业务
渣打银行支持的Zodia Custody与日本SBI Holdings共同决定解散其数字资产托管合资企业SBI Zodia Custody。双方称此为战略调整,因各自有其他优先事项。该合资企业尚未向日本金融厅提交正式注册申请。日本因严格监管和审批流程缓慢,仍被视为对外国加密公司不友好的市场。
-
Trust Wallet联手Ondo Finance与1inch推出代币化股票及ETF投资服务
Trust Wallet宣布整合代币化股票和ETF,通过与Ondo Finance及1inch合作,用户现可通过自托管钱包以最低1美元投资全球股票和ETF。该功能暂不支持美国、英国等地区,交易时间遵循美股市场时段。此举旨在推动金融开放与包容性,扩展自托管钱包对现实世界资产的访问能力。
-
River:企业客户平均将22%利润再投资比特币(BTC)- 区块链投资策略解析
比特币金融服务公司River报告显示,企业客户平均将22%利润再投资比特币,草根采用显著增长。2025年传统企业累计购入8.4万枚比特币,占机构持仓四分之一。房地产、酒店业及中小企业成为主要采用力量,反映比特币在商业应用中的渗透加速。
-
美国合众银行(US Bancorp)重启加密货币托管服务:特朗普政府监管政策转变影响分析
美国合众银行重启机构数字资产托管服务,从比特币托管入手,并计划扩展至其他加密货币。此举受益于监管政策放宽,银行将逐步扩大服务规模并探索财富管理及支付领域应用。传统金融机构如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集团也在加速布局加密托管市场。
-
James Howells从垃圾填埋场到区块链:代币化丢失比特币(BTC)的传奇故事
英国程序员James Howells在丢失含8000枚BTC(现价约9.05亿美元)的硬盘12年后,宣布放弃从垃圾填埋场挖掘的计划,转而开发受此启发的DeFi代币项目。该代币将象征性代表无法找回的比特币,并基于比特币二层网络构建。此前Howells尝试过法律诉讼、无人机勘测等方案均告失败。其故事已被好莱坞买下版权,将改编为纪录片《埋藏的比特币》。业内人士评价该代币更像”叙事驱动的模因币”而非实际投资。
-
如何设立比特币遗产计划:确保逝者加密货币资产安全传承
关键要点 加密货币继承计划至关重要,私钥丢失将导致比特币、以太坊等资产永久无法恢复。 有效计划需包含资产清单、安全访问说明和可信执行人,确保继承人合法获取数字资产。 通过加密文件或去中心化工具保护隐私,避免在公开遗嘱中暴露敏感信息。 平衡托管与非托管方案,避免资产全存交易所或不当共享密钥等常见错误。
-
ETF热潮威胁比特币(BTC)自托管传统:投资者面临新选择
比特币现货ETF获批后引发市场结构性变化:自2024年1月起,链上数据显示比特币自托管率持续下降,活跃地址数从100万锐减至65万(2019年以来最低水平)。贝莱德等机构ETF产品吸引超500亿美元净流入,其IBIT基金以830亿美元AUM持有70万枚BTC,创ETF史上最快增长纪录。同时上市公司BTC持仓量同比增长58%达125家,超250个机构通过ETF/财政公司等合规渠道配置比特币。这一趋势既推动比特币融入传统金融体系,也引发关于偏离”个人主权”原始理念的争议。
-
将人权融入加密货币:不仅是选择,更是核心基础
区块链技术正面临信任危机,根源在于设计价值观而非技术本身。加密货币的合法性取决于将人权原则(如自我托管、隐私默认设置和普遍人格验证)嵌入系统架构。Web3需要以人为中心的基础设施,通过伦理设计实现真正去中心化。当前是关键时刻,必须将数字权利内化为协议层的核心要素,避免重蹈Web2权力集中的覆辙。建设者需在保持技术开放性的同时,确保系统对用户而非资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