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从工作量证明(POW)到权益证明(POS)的转型后,整个矿工社区开始寻找新的POW代币,这直接催生了一批新兴POW项目的诞生。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2023年11月,POW新秀Kaspa异军突起,其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市值突破30亿美元大关,成功跻身加密货币市值前三十名。在Kaspa的示范效应下,整个POW系新代币板块都迎来了可观的涨幅。
本报告将深入探讨POW系项目重新崛起的内在动因,系统梳理市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POW新项目,并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POW系项目复兴的背后逻辑
以太坊合并后释放出大量闲置算力,这些算力急需寻找新的POW项目作为出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Kaspa等项目应运而生,迅速获得了矿工群体的支持。与此同时,部分传统POW代币的矿工也开始将算力逐步转向这些新兴项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始终存在一批坚定支持POW机制的信仰者,他们认为这才是区块链的正统模式。这些以欧美社区为主的早期参与者,包括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推特博主,为新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社区基础。相比市值已高的老牌POW项目或估值虚高的VC项目,新兴POW项目凭借较低的市值门槛,更容易吸引新进场的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项目在叙事上都紧跟行业热点,除了强调高性能和智能合约等传统优势外,还巧妙地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概念融入其中,提出”有用的工作证明”等创新理念。以Kaspa为例,该项目最初由矿工和社区自发推动,到2023年初已在POW领域崭露头角。随着专业矿机的推出,其算力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短期内造成价格波动,但最终推动Kaspa市值跃升至行业前列。
POW新生态的格局演变
新兴POW项目通常以几十万美元的微小市值起步,在Xeggex等社区型交易所完成初期积累。当市值成长到500-1000万美元区间时,才有机会登陆抹茶或Gate.io等二线交易所,进而实现市值的进一步跃升。
从当前格局来看,Kaspa和TAO以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稳居第一梯队;QUBIC作为唯一的第二梯队项目,虽然市值突破1亿美元,但因缺乏主流交易所支持,实际流动性存在隐忧;而1000万至1亿美元区间的项目构成了第三梯队,更底层则是大量市值不足千万的小型项目。
来源:LD Capital
发展路上的挑战与隐忧
目前大多数POW新项目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主要精力集中在挖矿机制和代币发行等基础设施搭建上。以Kaspa为例,其智能合约平台尚在开发中;ZEPH的稳定币缺乏实际应用场景;ATOR则因合作变故需要重建用户基础。
市值在4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项目经过前期暴涨后,已进入价值重估阶段,而更小市值的项目则面临流动性不足和价格操纵的风险。此外,POW机制固有的代币释放问题也不容忽视,前两年30%-40%的代币释放量可能带来持续的抛压。
在众多项目中,与AI深度结合的项目展现出更强的吸引力。TAO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AI算法市场,而CLORE则打造了GPU算力租赁平台,这两个项目都成功实现了POW机制与AI概念的有机融合。
前景展望与投资建议
POW系项目的复兴是矿工、社区和矿机厂商多方合力的结果。在AI时代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POW项目天然具备的算力属性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叙事优势。然而投资者仍需保持理性,在众多项目中甄别出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质标的,需要深入考察项目愿景、团队实力和社区基础等关键要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