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21年我就反复强调过这些令人厌倦的行业现象。如今整个行业仍然过度沉迷于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这实在令人费解——市面上已经存在数十个L1和L2解决方案,但多年来的实际使用率却低得可怜。考虑到2024-2025年区块空间供应将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可用性几乎成为无限资源(尽管属性各异),真正的瓶颈始终在于应用程序开发和用户获取,这个供需缺口还在不断扩大。最讽刺的是,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优秀应用反而被完全忽视。虽然我对这个行业已经感到失望,但偶尔还是会通过博客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本文不会讨论任何具体的L1或L2项目——那些无谓的技术派系之争实在令人厌倦。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传统区块链架构存在根本性缺陷,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技术升级。
所谓整体链,就是要求每个节点都必须重新处理所有交易来验证完整性的区块链。这种架构存在明显弊端:交易量增长会推高硬件门槛;节点数量增加反而降低效率;如果限制节点准入,又会导致比传统金融更严重的中心化问题。这些结构性缺陷已经持续数十年,最终将造成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不可持续性。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我已经写过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假设网络有1万个节点,这还远远不够。理想状态应该在全球各地——从大城市到偏远村庄,从学校到政府机构,甚至未来在太空站都部署节点。如果无法应对极端情况,公有链的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当人们把区块链神话成”加拉德瑞尔的水晶瓶”时,往往容易陷入盲目乐观。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假设最终建成10万个节点的网络,每个节点都要重复处理所有交易,网络开销将暴增10万倍,同步这些节点所需的带宽更是天文数字。这种架构的效率低下可见一斑。
传统轻节点方案也非良策。它们不仅缺乏可信机制,关键是需要大量全节点来保证交易验证。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有能将效率提升数千倍的解决方案:有效性证明和数据可用性采样这两项关键技术。任何想要实现规模化的区块链都必须采用这些技术,否则终将被淘汰。(注:虽然欺诈证明也是选项,但本文重点讨论有效性证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分析过有效性证明对区块链升级的关键作用:首先,经过验证的执行层性能必然优于传统架构;其次,1MB的有效性证明可替代数百万笔交易的验证,大幅降低节点配置要求;最重要的是,普通用户用4G手机就能完成验证,不再需要超级计算机和10Gbps网络。此外,这种架构还能实现隐私保护、提升吞吐量并保持原子可组合性。比如将单链吞吐量从1000TPS提升到2000TPS后,通过100条这样的链聚合证明,总吞吐量可达20万TPS,同时验证成本大幅降低。
虽然有效性证明可以压缩计算数据,但仍需原始数据支持。这就是数据可用性采样的用武之地——节点越多,数据处理能力越强,能有效突破带宽瓶颈。不过DAS不会成为主要瓶颈,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常见误解
有人质疑成本问题,但验证执行层和DAS验证的实际成本比传统架构低几个数量级。以10万节点网络为例,整体成本可降低5万倍以上。随着zkEVM等技术的成熟,证明生成成本已降至可忽略水平。延迟问题也不成立,因为证明生成可高度并行化,实际延迟可能更低。至于复杂性,任何技术突破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百万倍的效率提升值得我们去攻克这些挑战。
还有一些错误认知需要澄清:验证执行层同样受益于硬件升级;这不是简单的水平或垂直扩展问题,而是真正的并行化方案;”集成性”不是某种架构的专属特性;最重要的是,有效性证明不仅能保持可组合性,还是实现跨链的最佳方式。
实际挑战
真正的挑战在于时间。有效性证明和数据可用性采样等下一代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虽然进展稳定,但比预期要慢。不过技术普及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所有主流区块链项目都在研究有效性证明,那些行动迟缓的必将被市场淘汰。
必须承认,这是目前唯一能实现全球规模化的技术方案,让手机验证成为可能。传统区块链架构在这两方面都存在根本局限——当然,比特币这样的例外不需要考虑扩展性问题。
最后我想说,讨论技术架构本身意义有限。行业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应用开发、治理机制、用户体验等实际问题。这些才是推动区块链落地的关键因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