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区块链的低效问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Gateio)

注册芝麻开门享最高$2,800好礼。

币安

币安(Binance)

币安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注册领100U。

文章批判当前区块链行业过度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指出应用层和用户入门才是核心瓶颈。作者认为传统单体区块链技术存在效率低下、中心化风险等问题,提出有效性证明和数据可用性采样两项关键技术能实现指数级效率提升,使普通设备也能参与验证。文章强调区块链必须升级到这些新技术才能实现真正规模化,同时指出技术成熟需要时间,但升级趋势已不可逆转。最后作者呼吁行业应聚焦应用开发、治理和用户体验等实际需求。

这些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21年我就反复强调过这些令人厌倦的行业现象。如今整个行业仍然过度沉迷于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这实在令人费解——市面上已经存在数十个L1和L2解决方案,但多年来的实际使用率却低得可怜。考虑到2024-2025年区块空间供应将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可用性几乎成为无限资源(尽管属性各异),真正的瓶颈始终在于应用程序开发和用户获取,这个供需缺口还在不断扩大。最讽刺的是,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优秀应用反而被完全忽视。虽然我对这个行业已经感到失望,但偶尔还是会通过博客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本文不会讨论任何具体的L1或L2项目——那些无谓的技术派系之争实在令人厌倦。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传统区块链架构存在根本性缺陷,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技术升级。

所谓整体链,就是要求每个节点都必须重新处理所有交易来验证完整性的区块链。这种架构存在明显弊端:交易量增长会推高硬件门槛;节点数量增加反而降低效率;如果限制节点准入,又会导致比传统金融更严重的中心化问题。这些结构性缺陷已经持续数十年,最终将造成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不可持续性。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我已经写过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假设网络有1万个节点,这还远远不够。理想状态应该在全球各地——从大城市到偏远村庄,从学校到政府机构,甚至未来在太空站都部署节点。如果无法应对极端情况,公有链的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当人们把区块链神话成”加拉德瑞尔的水晶瓶”时,往往容易陷入盲目乐观。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假设最终建成10万个节点的网络,每个节点都要重复处理所有交易,网络开销将暴增10万倍,同步这些节点所需的带宽更是天文数字。这种架构的效率低下可见一斑。

传统轻节点方案也非良策。它们不仅缺乏可信机制,关键是需要大量全节点来保证交易验证。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有能将效率提升数千倍的解决方案:有效性证明数据可用性采样这两项关键技术。任何想要实现规模化的区块链都必须采用这些技术,否则终将被淘汰。(注:虽然欺诈证明也是选项,但本文重点讨论有效性证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分析过有效性证明对区块链升级的关键作用:首先,经过验证的执行层性能必然优于传统架构;其次,1MB的有效性证明可替代数百万笔交易的验证,大幅降低节点配置要求;最重要的是,普通用户用4G手机就能完成验证,不再需要超级计算机和10Gbps网络。此外,这种架构还能实现隐私保护、提升吞吐量并保持原子可组合性。比如将单链吞吐量从1000TPS提升到2000TPS后,通过100条这样的链聚合证明,总吞吐量可达20万TPS,同时验证成本大幅降低。

虽然有效性证明可以压缩计算数据,但仍需原始数据支持。这就是数据可用性采样的用武之地——节点越多,数据处理能力越强,能有效突破带宽瓶颈。不过DAS不会成为主要瓶颈,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常见误解

有人质疑成本问题,但验证执行层和DAS验证的实际成本比传统架构低几个数量级。以10万节点网络为例,整体成本可降低5万倍以上。随着zkEVM等技术的成熟,证明生成成本已降至可忽略水平。延迟问题也不成立,因为证明生成可高度并行化,实际延迟可能更低。至于复杂性,任何技术突破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百万倍的效率提升值得我们去攻克这些挑战。

还有一些错误认知需要澄清:验证执行层同样受益于硬件升级;这不是简单的水平或垂直扩展问题,而是真正的并行化方案;”集成性”不是某种架构的专属特性;最重要的是,有效性证明不仅能保持可组合性,还是实现跨链的最佳方式。

实际挑战

真正的挑战在于时间。有效性证明和数据可用性采样等下一代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虽然进展稳定,但比预期要慢。不过技术普及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所有主流区块链项目都在研究有效性证明,那些行动迟缓的必将被市场淘汰。

必须承认,这是目前唯一能实现全球规模化的技术方案,让手机验证成为可能。传统区块链架构在这两方面都存在根本局限——当然,比特币这样的例外不需要考虑扩展性问题。

最后我想说,讨论技术架构本身意义有限。行业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应用开发、治理机制、用户体验等实际问题。这些才是推动区块链落地的关键因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609.html

CHAINTT的头像CHAINTT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

  • 观点:为何AI代理必须构建于基于意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之上?

    AI代理的兴起虽有益,但若未构建于主权、以意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上,将威胁Web3的去中心化、隐私和可验证性。基于意图的系统可确保用户数据控制权,防止中心化垄断,并实现代理间互操作,从而充分发挥AI潜力,同时维护加密核心价值。

    资讯 2025年8月29日
    1500
  • 2024下半年牛市来袭 不可错过的BTC生态潜力未发币项目

    比特币价格上涨带动生态繁荣,市场关注点转向Layer2等扩容方案。本文盘点比特币生态潜力项目,包括Bitlayer、BOB等5个主网L2,Babylon、Mezo等9个测试网L2,以及Lorenzo、QED等4个Pre测试网项目。同时涵盖SolvProtocol等DeFi协议和BiHelix等基础设施。随着比特币价值存储属性获认可,其金融衍生品和创新应用将持续丰富,尽管面临扩容挑战,但生态发展势头强劲。

    2025年8月27日
    2500
  • SEC警告:代币化需真正创新而非监管漏洞 Citadel强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推动证券代币化计划引发争议,做市商Citadel Securities警告称,若缺乏实质性创新可能沦为监管套利工具。尽管代币化可通过减少中介、加速结算等优势重塑资本市场(当前RWA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但机构担忧其可能分流传统市场流动性并带来托管、抵押品清算等操作风险。贝莱德等传统机构与Coinbase等加密平台竞逐该领域,但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比特币抵押贷款等业务中仍面临安全托管和波动性管理等核心挑战。

    2025年7月23日
    4500
  • 加密AI为何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文章探讨了加密AI(去中心化AI)作为2022-2024年技术加速期的关键机遇,指出AI与区块链交汇将催生颠覆性创新。作者认为当前中心化AI存在权力垄断风险,而加密技术通过代币经济可激活分布式算力、数据网络等资源,构建开放AI生态。尽管加密AI当前市值仅占山寨币市场的2.9%,但预测其未来可能占据10%份额,并列举了OpenAI IPO、政策利好等潜在催化剂。文章强调该领域尚处早期,需关注基础设施、AI代理等细分赛道,同时警示监管、人才等风险。全文分为三部分,后续将深入技术细节与投资策略。

    2025年7月9日
    4100
  • Roman Storm案件揭示开发者面临的严峻法律挑战与生存危机

    《天才法案》在参议院通过,推动数字美元框架立法。Tornado Cash开发者罗曼·斯托姆因涉嫌洗钱被联邦特工突袭逮捕,面临45年监禁。斯托姆开发的隐私工具被朝鲜黑客利用洗钱4.55亿美元,引发技术中立与法律责任的争议。此案成为加密货币社区焦点,以太坊基金会等组织为其辩护筹集资金。审判结果将决定开发者是否需为代码的潜在滥用负责,并影响未来隐私技术创新。

    2025年8月30日
    15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